西安新闻信息网立足西安,纵览世界,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的网民提供西安本地发生的大小事,是您了解西安最好的窗口,我们为您提供西安最新新闻信息,包括有陕西西安新闻,今日西安新闻,今天西安新闻,西安热点新闻,西安资讯等信息。

主页 > 西安新闻 > 【财讯】探秘816核工厂:一座为了和平兴建又停建地下核工程

【财讯】探秘816核工厂:一座为了和平兴建又停建地下核工程

来源:西安新闻网作者:欧陆生更新时间:2021-01-26 03:57:56阅读:

本篇文章3588字,读完约9分钟

秘|816核工厂:为建设和平而建设、未建设的地下核工程

资料来源:核电站公众号

位于深深的西北沙漠,西南腹地,但由于共同的理由,成为了特殊的历史记忆。 曾经在4000万人的大迁徙中,涪陵白涛聚集了6万人,之后这个地名从地图上消失了,就像地图上也找不到的404一样。

其消失的地名,承担着816项地下核工程,是隐藏在山体内部的核工厂。

武陵山,9楼大厅,高79.6米,圆顶高31.2米,全长24公里。

巨大的工程整体在山体周围有19个大小不同的开口部,根据用途,设计在人员出入口开口部、汽车通行开口部、排风开口部、排水沟开口部。 大小洞穴有18个,道路、导孔、支孔、隧道有130多条,大部分通道都能通过卡车。 洞里的现场洞深400米左右,顶部复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现场复盖层厚度都超过150米。

如果没有人指引,很难想象如何从这个错综复杂的地下工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道路。

如果在平地上建设这样的核工厂,其壮观也是惊人的。 但是,当汽车停在售票处前面时,如果门上没有醒目的大字,要把眼前的情景和核工程联系起来真的不容易。

为战备而生

沿着黑暗的隧道,汽车进入工程内部,从门上看,眼前有这样的景象。

主开口部原来的铅门被拆除,墙上只留下2米宽的割伤痕迹。 这显示了当时数百吨铅门的厚度和作用——816地下核工程的所有设计都满足了“战斗准备”的需要。 洞体是相当于100万吨的氢弹以空爆炸的冲击和1000磅的炸弹可以直接受到攻击。

令人吃惊的是,开口部的铅门是由光电控制的,一旦发生核爆炸,铅门将在1秒内自动关闭。

今天也许不令人吃惊,但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技术的存在无疑给核工程本身增加了安全屏障。 一个山体内部有战备所需的设备设施,同时通过自身的设计建设保障这些设备设施的安全。

钚239,大国地位的基石

86不是生产核武器的基地,其首要任务是生产原子弹的原料钚239。

进入原子弹的核燃料有铀235或钚239两种,分别被称为铀弹和钚弹。 美国向广岛投下的第一枚原子弹“小男孩”是铀弹,向长崎投下的第二枚原子弹“胖子”是钚弹。

铀235是从铀矿石中提取铀235的过程,即所谓的“铀浓缩”。 用于制造原子弹的铀235浓度在90%以上,铀浓缩需要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铀235和铀238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不能化学分离,只能用物理学方法浓缩,工艺长,消耗巨大。

钚239在自然界的库存几乎为零,只能依靠人工生产。 铀238由反应堆转换,用化学方法分离而成。 钚中钚239的浓度需要达到93%以上。

一般来说,生产钚239需要以掌握技术含量更高的反应堆为前提,节约时间、省力和成本。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再横扫世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内爆式铀弹。

这可能不是设计师的初衷,但在原料诉求巨大、我国刚开始的铀浓缩工业暂时无法满足这一诉求的矛盾时,选择了将药量少的内爆式钚弹技术用于铀弹的战略。

用这种高度设计弥补工业能力不足的中国特色在我国核武器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常态,之后氢弹的研究开发也是如此。

绝密文件

1994年,在美国档案馆存档的一些机密文件在保密期届满时被揭露和解读的1964年之前,美国制定了对中国的突然袭击计划,目的是停止在中国进行中的核试验。

中国共产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和三线建设》一书详细记录了美国袭击计划的经过——

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美国间谍卫星在中国侦察飞行了24次,识别了罗布泊基地,美国确认了中国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之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国防部长提交了长篇报告,制定了直接和间接打击中国核计划的两个方案。 1964年4月14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专家罗伯特·约翰逊起草了《共产党对中国核设施直接行动的基础》。

但是,在反复分析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后,美国的最高决策者们犹豫了。

1964年9月15日,当中国核试验已经在弦上放箭时,美国人最终决定放弃对中国的“不宣言而战”打击。 他们最后的看法是中国原子弹和美国对中国进行秘密打击期间还是后者更有风险。

美国试图暂时退缩到战争按钮手中,但建立了隐蔽性和安全性更强的核工业基地,成为当时中国军事防卫的迫切需要。

骑马“三线”

除了考虑核安全外,基于当时国际形势的综合分析,毛泽东在“三五”计划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概念,816工程的计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根据当时的计划,建设生产开始后,816工程由核反应堆、化学工业后解决工厂及其辅助工程所组成。 816工程新建反应堆增加了余热发电,但主反应堆使用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石墨水冷中子炉”技术。 确实,如果这项巨大的工程最终被采用的话,将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核原料生产基地。

乌江浪潮

816工厂的选址勘探组成立于1965年初。 之后,选址勘探组在云贵川的很多地方行驶,很多车报废了。

球队最初选择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川西洪雅县罗坝区,二个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

最初选择洪雅是因为这里依赖雅安,在乐山地区的管理下,当时中国的核工业集中在那个地方,816建设的812家工厂、814家工厂也在这个地区,但太集中了,我们国家的“三线”建设 但是最重要的理由还是地形的限制。

洪雅有很多小山。 选址小组最初为工厂所在地选择的地方在两山之间的盆地,但经过勘探,我认为这个地方不理想。 山不高,盆地也不凹。 由于隐蔽性,洪雅这个地方最终没有成为816工厂的所在地。

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也因隐蔽不足而放弃了。

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省,由于高山林立的特殊地形和比较富裕的基本条件,成为了“三线”的中心,1966年,四川省的三线建设投资接近全国的近六分之一。

四川深山符合核工业要求隐蔽的特点,另外核原料加工依赖稳定的水源,因此选择集团决策,在乌江边的涪陵和万县两个地方,寻找合适的工厂所在地。

小组首先到达涪陵,沿着乌江一直往上走,到白涛这个地方时发现这里的地形条件非常有利:高山筑起屏障,接近乌江水源,最重要的是,这里有坚固的山体结构,大山挖洞后,

1965年5月,立地组来到涪陵白波町,进行现场再调查,一眼看中了这里的高山密林、植被丰富、山体岩石完整的自然环境。

历史的拐点

1976年,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1982年6月,中央下达了延期816工程的指示。

“三线建设”历经16年,勾结了3个5年计划,国家共投入2052.63亿元巨额资金,占这一期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40%。 “三线建设”与全国600多家公司、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有关,工程整体规模史无前例。 成千上万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官兵越过深山峡谷,来到沙漠的荒野,投身于“三线建设”。

这十几年,全国建设了25万公里的公路和10条铁路干线,建设了45个重大的科研生产基地,攀枝花等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拔地而起,20多万工程技术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但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快速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983年11月,国务院批准在成都设立“三线”建设改造计划办公室,开始对全国“三线公司”进行军事转民的调整改造。

1984年6月,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正式决定建设816核工程。 白涛镇深山里的816核工程,中央通知停止建设。

此时,816核工程洞完成了85%的建设工程、60%的安装工程,累计完成了建设投资7.4亿元。 预计再过1亿美元整个工程就能生产。

86工程只是全国下马的“三线建设”的一部分,当时面临关闭和周转的三线公司数不胜数。

老工厂的生存

对于816工厂的数千名员工和其他下马的三线建设项目的员工来说,生存成为了急需处理的问题。

很多人纷纷离开旧工厂,到别处寻求自己的路,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离开。 和老工厂一起经历了“找米做锅”的困难时期。

军转民后816家工厂正式改名为建峰企业,然后转为化肥。 同时期的老工厂,为了支援虽然经历了最困难的岁月,但在和平时代动荡不安的公司的大船,竭尽全力迅速发展了民间项目。

504年糕,812瓶白酒,这些只存在于记忆中的保军转民项目,成为了历史的证明。

今天的建峰企业,已经成为军工转民的榜样。 在深山大型国有公司,建峰企业守住了816核工程的漏洞,负责孔体的基本维护。

售票处有多个老年人,他们可能无法完美地走完参观线的整个过程,他们可能是曾经的参加者。 重游故乡,是为了纪念历史记忆,回忆过去的岁月。

“好人即三线,准备不足为人民”,为和平而建设,为和平而停止的地下核工程,以及4000万“三线”建设者,都太多了——核工业史诗般的历史是国家的记忆,是一代又一代的使命。

(原标题:探秘|816核工厂:因和平建设而中止建设的核工程。 信息经批准转载,未经许可不得二次转载。 )

标题:【财讯】探秘816核工厂:一座为了和平兴建又停建地下核工程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1818.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西安新闻网网站介绍

西安新闻网作为让世界了解西安的一个重要窗口,利用网络手段综合性、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西安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的权威性新闻、信息,引导西安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在第一时间向全球网民提供权威和真实的西安地区的实事资讯,民事资讯,旅游资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