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见:遇难博士后的32年人生轨迹”
本篇文章3877字,读完约10分钟
事业状态中的孟祥见(右)微博图
32年前,在安徽萧县的农村,作为长子孟祥见出生。 和许多农家子弟一样,他相信知识会改变命运。
之后的几年,孟祥见的人生轨迹沿着这个信念展开。 刻苦学习,深造,成为有用的人才,老同学们见证了他的付出。
孟祥见几乎成功了,他在全国顶级学府研究自己的博士后项目,寻求在大学校园里教书的工作。 但是,随着清华园的巨响,这些最终被震得粉碎。
高中时代的孟祥见(左一)
高中时代背着麦子换“餐券”一周不到50元
1983年,孟祥见出生于安徽萧县黄口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家里生了长子,孟祥见的父母很高兴,在那之后的几年里,他的弟弟和妹妹相继出生。 黄口镇小学和中学毕业,1997年,孟祥见在当地的黄口中学上高中。
和周围的很多人一样,孟祥见的整个高中生活以高考为中心持续着。 “那是离开农村的唯一道路,我们都很努力。 ’孟祥见的室友陈光(化名)说。
陈光想起学校宿舍晚上熄灯,看书时间不够,高中三年级的时候,他和三个同乡合租了学校附近的房子,在那里,他和孟祥见开始了共同的奋斗。
在陈光的印象中,孟祥见总是很高兴。 “读书的时候,他比我们年轻两岁,个子不高,一米七左右,人也很瘦,我们喜欢捉弄他,但他从来没有生气过。 ”。
孟祥人缘很好,陈光说,他性格能和很多人说话,在女孩子那里,也特别喜欢。
那一年,“学霸”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但按照现在的标准,陈光认为用在老朋友身上是最好的。 高中三年级,每天早上六点,孟祥见起床去学校读书,晚上也学习到十二点多休息,成绩在班里也维持前十。 但是,他也不是一个美丽的人。 “我不懒惰,不善于学习,也考不上专业。 别着急。 ”。 像催款一样的话,在陈光耳边回响了好几次。
来自同一个乡村,家里条件不富裕。 不管是孟祥见还是陈光,都定期从家里背着麦子和学校的个人食堂换餐券。 每周的生活费不足50元。
“读书的时候很辛苦,吃饭花不到一日元”现在孩子们常见的朋友聚餐,在孟祥见和陈光的高三记忆中是不存在的。
繁重的学业之余,每月孟祥见只有一次回家的机会,30公里以上的路,他骑自行车回去要花两个小时。
学业之余,孟祥见也喜欢运动,足球是他的最爱。 每周的体育课和放学后的一天傍晚,他总是约着伙伴踢几次。
这也成了解决他将来烦恼的首要方法。 年10月,孟在社会交流媒体上更新了“身体累,心也累,真的累”的状态。 朋友建议我学习自我调节,孟祥见高兴地说:“可以。 不,我今天去踢足球了。 加上左脚,右脚,凌空,我在国际大赛上演了帽子戏法,呵呵,迎接的掌声,那太爽了。 ”。
大学入学考试在一年级的大学时代打工学习过
高考后,由于对考试成绩不满意,孟复读了一年,于2001年考入合肥的安徽大学,读化学专业。 在街对面,他的高中同学李露(化名)在安徽医科大学读书。
李露想起孟祥见本科毕业的时候,已经开始负担自己的生活费,说:“在农村家庭提供学费不容易,所以他在大学打工。 刚来大学带家教,处理自己的生活费,大二也在打工。 ”。
本科四年,通常高中同学来合肥,他们一起吃饭,“聊天,问对方近况。 ”。 本科毕业时的聚会上,孟祥见透露了考研的计划,他本来就喜欢学习,想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李露再次见到孟祥时,已经在上海了。 2005年本科毕业后,孟祥见考取华东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虽然两个人同在上海这个城市,但是很少有见面的机会。 “那时他经常进实验室。 ’李露的回忆。
在这个时期,孟家的年轻一代也继续了学业上的优秀。 孟祥见的弟弟开始在上海读本科。 他在照顾弟弟。 两人当时在华东理工大学旁边租了房子住。 李露去过几次。 房子虽小,但收拾得很整齐。 “每年过年回家的时候,给在老家读书的妹妹买衣服和书的文具。 ”。
研究生毕业又是同学聚会,孟祥见吐露,他还想继续自己的学业,已经开始复习托福,准备出国。
2009年7月29日,孟在社会交流网上更新的状态下,表示“为什么不能考托福,为什么不能出国?” 至少我相信自己是优秀的硕士。 明明要像弟弟妹妹一样乐观地生活,为什么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家人朋友过得很好,没必要担心。 虽然现在有不好的直觉迹象,但我现在也没有出国的想法。 ”。
这样不好的预感终于没有实现。 那年年底,孟祥见决定申请南洋理工大学的奖学金,去新加坡攻读博士学位。 2009年12月8日,他在社会交流互联网上表示:“历经风雨,人生梦想基本实现。 兄弟们,今天也买了我的机票。 应该通知你。 29日去了新加坡。 欢迎接下来去玩。 ”。
出国后,李露和孟祥见的联系渐渐少了,两人更有音信,已经是去年6月,孟祥见即将进入清华大学,开始自己的博士后生涯。
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半在实验室的博士后
王岩(化名)和孟祥见在去年博士后到达时进行了展开训练,来自100多名全国学子的翘楚被分成了两队。 王岩和孟祥见是同队的,身材矮小,戴着眼镜,笑嘻嘻地走来。 用“兄弟”的称呼,很快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我自己是个外向的人,看他都不认生,所以以为能成为朋友。”我主修理工科,致力于社会科学,但不妨碍孟祥见和王岩成为朋友。
学业达到博士后的水平,王岩说清华园这一群人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自己的空空闲时间不太多。 “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半,给孟祥见打电话,他几乎都在实验室。 ”。
王岩先生计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和孟祥见晚会进行了十多次商谈,文案也离不开对学术的见解、对社会的认识。 两人都是农村孩子出身,相似的背景使他们在这方面有了共识。 “孟祥见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
孟祥见也讲过小时候比较贫困的生活,虽然父母不确定对他们兄弟提出了学业上的要求,但只是希望朴素能成为他们“有用的人”。 直到出国深造,又进入清华大学学习,随着学业的不断精进,孟祥见的压力终于减轻了。
“他不仅读书,而且对生活也有期待。 ’王岩和孟祥见吃饭时喝了几杯,两个人不经常喝,但那时喝得正香,孟祥见说起往事。 他有女朋友,两人因学业深造而分手,孟祥见似乎还很关心那段经历。 “他毕竟是单身,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所以无暇顾及个人的感情。”
多年的交往,让王岩也相信当初交孟祥见这个朋友是正确的。 7、8月,王岩做了脚踝手术,卧床不能动。 "我半开玩笑地请他来看我. "
孟祥来到王岩宿舍,说了几句话后,问他能帮什么忙,然后他就承担了每天送饭的任务。 开始康复后,依然一点也不嫌弃,把脚压在王岩身上。
前段时间孟祥见和李露见过一次面,他在北京的生活压力太大了,在考虑要不要去别的地方。
事故发生前几天,我要求朋友回家观察安全
一个多月前,孟祥见和王岩在食堂看到最后一面,他说自己有对未来的计划,明年开始工作,简单地吃了午饭,他又回到了实验室。
12月13日,孟祥见还命令回乡的李露观察安全,但他没想到命运的拐点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事发前一天,王岩拿到两张演出票,他想邀请孟祥见一起去,但这位朋友认为一定又在忙于实验,所以不出声。 “如果我们一起看公演,然后喝了酒,第二天他可能不会那么早出门……”
结果,那个巨响是从什么传来的呢,中午左右,王岩知道了遇难的消息。 他最初只是在博士后为同事感到遗憾,在微信上写道“心中的学术梦想在这里丢失了”,多年的寒窗苦读后,终于到了开花的时候。
到了晚上,那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信息里,王岩再次看到自己写的这句话,很遗憾在心里萌发了。
现场
同学们自愿献花表示哀悼
学校方面陪同遗属观看了事故现场
12月18日,清华大学何添楼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32岁的博士后实验员孟祥见不幸遇难。
昨天中午,清华实验室爆炸案地何添楼尚未正常采用。 有几个学生想进入大楼取回个人物品。 工作人员也经常问你要去哪个教室。
在何添楼北侧爆炸的实验室,由于地震掉落在楼下的室内装饰和玻璃碎片被清理干净,实验室窗户严重损坏,校方暂时用木板遮挡。
许多清华同学路过事发现场,都表情严肃,有人自愿在事发实验室下献花,伤心欲绝。 三朵花靠墙排列着,一张纸片上写着“祥见走了,科学将永远记得你”。
许多清华同学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对孟祥见的离开感到悲伤和遗憾。 而且,我希望尽快找出原因,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清华大学通报称,接到校方通报后,孟祥见家属纷纷赶往学校,化学系负责人向家属表示学校和师生们的哀悼,通报事故情况,并陪同家属调查遗体和事故现场,与相关师生会面。
被爆炸破坏的实验室窗户被木板覆盖着
分解
化学专家:氢用于实验时会爆炸
有实验室或“泄漏点”
目前,根据初步调查结果,事发时孟祥见正在实验室利用氢气进行实验。 曾参与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化学专家告诉北青报记者,当时实验室可能存在“泄漏点”。
“实验室的氢气通常储存在钢瓶里。 钢瓶上有控制阀门、压力计和流量的流量计。 这些有接口。 进入实验室前或上次采用后,如果这些接口位置不牢固,就会出现“泄漏点”,导致氢气泄漏、室内凝聚、遭遇火灾爆炸。 ”
专家称,氢气的急剧氧化会产生杀伤力很强的冲击波,“冲击波撞击墙壁和其他坚硬的东西,可能会导致人死亡”。
实验室爆炸起火的原因可能是专家分解,氢气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遇到了实验室内的可燃性物质。 “例如木质的东西、堆积在室内的文件、书等”
另外,化学专家表示,目前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可能不完善。 “氢气作为危险化学品,应该和可燃、有毒气体一样配备监视探针,在到达爆炸点之前发出警报。 另外,应配备防爆型强排风装置,及时疏散室内可燃性、爆炸性气体。 ”。
(北京青年报)
标题:“孟祥见:遇难博士后的32年人生轨迹”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3892.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