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飞瀑流泉”时隔40年重现”
本篇文章1431字,读完约4分钟
昨天,工人在香山公园内建造了一个收集雨水的池塘。 京华时报记者范继文摄影
京华时报(记者王硕)涨水以来,京都雨水丰富。 昨天,从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今年开展的雨洪集水改造项目开始发挥“海绵吸水”的作用,仅香山公园今年的雨水保有量就相当于公园内静翠湖的10倍,北京植物园樱沟的“飞瀑流泉”时隔40年再次出现。
建造人工湖收集雨水
最近去北京植物园的游客可以在樱沟木栈道旁看到“飞瀑流泉”。 这个首都有名的景点因开采地下水一度中断了40年。
据介绍,由于最近的降水,北京植物园收集了约3万立方米的雨水。 站在西山的香炉峰,可以清晰地看到碧水三重的形状。 人工湖总面积约6公顷,蓄水达10万立方米以上。 这些都是市属公园开展的“海绵公园”的建设造成的。 北京植物园建设7个个体工湖收集雨洪水,修补樱沟水库大坝,植物园许多地区更换透水铺装,设置雨水收集池,建设凹状绿地,尽量涵养水源,收集雨水。
年底完成12个节水改造
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底,市属公园完成了12项节水节能改造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项是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利用。 根据市委和市公园管理中心的指导,香山公园实施了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利用技术示范景观展示和恢复工程,是本市第一次在山林公园实施该工程。
设备齐全、运行成熟后,雨水收集规模约1500立方米,预计年雨水可收集量为7.7万立方米。 年收集的雨水可提供香山公园6万平方米绿化的年用水,使用雨水厕所的厕所年用水、花卉级全年一半时间的生产用水,整体雨水保有量相当于香山公园内面积最大的水体静翠湖的10倍容量。
链接
集雨方法还有那些吗?
北海公园的团城从地面到地下都有完善古法的集水系统,由地表的梯形砖、土壤层、渗透涵洞构成。 团城总面积5760平方米,除承光殿、古树外,还有近4000平方米的地面用倒梯形青砖铺成,青砖本身透水性强,形状呈梯形,就像一座小水库,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很大,雨水很快
天坛公园是北京市区最大的绿地,拥有树木6万余株,植被面积180公顷,绿化率达90%。 园内广阔的林地和植被区域形成了植物巨大的根系,到了夏季降水集中期,整个坛域变成了巨大的“海绵”,各种根系的植物牢牢锁定土壤中的水分,迅速吸收降水。 年,公园完成了园内道路改造,将水泥路、沥青路恢复原状角城砖路面,“修旧”,使路面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另外,改造后的路面比周边植被域略高,路面的雨水很快流向两侧的土壤,生长草坪和树木,将降水的流失和蒸发抑制在最小限度。
景山公园的山体安装有渗透集水装置,为了提高雨水对坡地的渗透性,减少径流量,山顶根据山体坡度设置了区域内的渗透装置。 渗透装置采用拟鳞沟原理设计,直径10cm,长60cm,周围墙壁上有小孔,内置陶砾,可将降水加速导入地层土壤,加以储存,在周围土壤中加入保水剂,增加土壤吸水、蓄水能力。 雨水和其他降水过大时,渗透装置和地被植物可以减缓水流的速度,使大部分水流储存在土壤中。
什么是海绵城市?
国际术语“构筑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就地或附近“吸收、蓄积、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储存的水“释放”利用,在城市中
过去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道、泵站等“灰色”设施组织径流雨水,以快速排放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径流雨水,以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首要规划设计理念。
标题:“植物园“飞瀑流泉”时隔40年重现”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4085.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