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活化石”新昌调腔 古韵遗风焕发活力”
本篇文章1392字,读完约3分钟
在旧舞台公演之前就状态良好的《西北庠》很受当地群众欢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庶卓摄)。
中央广播电台新昌6月10日(记者张庶卓)文化遗产日前夕,记者在新昌县镜岭镇溪西村何家祠内采访,看到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快速发展中心新生代演员在古剧台上表演调腔“西北廑”。 首批列入国家级无形保护名录的浙江省新昌调腔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是首批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之一。 新昌县多管齐下,探索调腔快速发展之路,古韵遗风展现出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新昌调腔是中国最古老的音腔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是明代“四大音腔”余姚腔的别称和唯一遗音,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留保护名录。 长年整理调腔剧本的老艺人石永彬告诉记者,春秋时代以来的故事反映在调腔中,南北朝、隋唐时的百戏痕迹可以在调腔中找到。 调腔以前流传的剧目极其丰富,据统计至少各类剧目近八百个,调腔戏曲音乐也很丰富。 目前,浙江省8个大腔体中,拥有待定剧团建设的只有新昌调腔体。
新昌调腔剧团将刻苦修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庶卓摄)
新昌调腔剧团先后创办并排出《程婴救狐》、《挑水伯》等优秀以前大戏10余台,出了调腔经典古戏折子戏20余台。 每年平均上演130余场,观众反应很好。 其中《甄清宫》是根据新昌真实历史故事创作的廉政戏,年赴绍兴大剧院、杭州剧场、北京长安大剧院演出,备受广泛赞誉。 年,新昌调腔剧团携20余出调的经典古戏折子戏应邀参加“香港中国第四届戏曲节”的展览,受到观众、学者和媒体的好评。 据统计,调腔剧团平均每年演出130场以上,累计在农村、社区、公司、学校等基层单位演出620多人,平均每年有近20万观众。
新昌调腔获得了各种荣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庶卓摄)
新昌县采取措施,在多管齐下,探索调腔快速发展之路:获取加强人才培养和设施建设的社会力量支持调腔快速发展,设立“新昌调腔保护传承快速发展专项基金”。 加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采购和统筹室剧团对演出市场开拓奖励扶持政策鼓励剧团走出新昌开拓市场前传的剧目支持力度,加大专项经费调剂前传的剧目挖掘整理, 排列一部以前流传的大戏,给予排练经费,在国外演出申请专项补助,定点剧目创作,单独安排资金,并另行奖励重大奖项政府。 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并由政府每年酌情从新昌县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专项资金中注入补充基金,制定理事会章程和专项基金录用管理办法,在调腔理论研究、剧目发掘彩排、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资金支持。 、
调腔进入了南岩小学的课程(中广网记者张庶卓摄影)。
进入校园是保护、继承的重要措施。 2007年9月,新昌艺学校五年制中专班正式入学。 2009年,《新昌调腔》曲牌集作为教材分发给全县文化馆、文化站及各中小学,调腔基础知识开始普及。 记者在南岩小学采访得知,每年举办5期以上培训班,培训学生500多人,普及调腔知识,提高调腔粉丝欣赏水平,提高业余演员演出水平,发现和培养新一代调腔新苗,建立调腔传承的人才基础。
调子在新昌是喜闻乐见的剧种,老百姓很喜欢。 调腔传承工作得到新昌县多家机构的欢迎和支持,新昌县供电企业就是其中之一。 建设积极向上的公司文化,继承地方经典,新昌县供电企业将调腔融入员工公司文化,组织员工学习调腔历史。 此外,还将学习调腔作为公司廉政教育的重要文案,组织员工表演经典调腔剧《甄清官》。
标题:““中国戏曲活化石”新昌调腔 古韵遗风焕发活力”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4402.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