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局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从业”
本篇文章1967字,读完约5分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月12日消息(记者刘飞孟晓光承德台记者曹蕾)根据中国之声《信息纵横》,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印记,也是国家的印记。 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被指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昨天( 6月11日)是第11个文化遗产日。 今年的主题是“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在文化遗产日,全国各地举办了特别活动,吸引了公众的参与。
昨天,端午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赶上了文化遗产日。 北京天气晴朗,除游客外,故宫博物院还接待了参加讲座的大人和孩子。 通过现场制作,八旗人偶平面人偶成了孩子们的另一位老师。
杨木雕千手观音,圆润光泽的七宝珠,在承德普宁寺广场,上千种文化创意产品向游客展示。 与文创产品一起向游客展示的,是刚竣工的承德普陀宗乘的庙。
在博物馆里,让文化遗产“别睡得太香”,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说,应该发掘文化遗产和生活的联系,使之更贴近生活。 一个是免费开放的,供大家分享。 另外,像文创产品一样,有很多可以改变现实生活的东西。 而且,从教育的立场出发,必须从孩子开始。
已经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和纪录片等方面进行了尝试的故宫博物院在文化遗产日的这一天还公布了最近考古新发现、文保、改建工程的最新进展。 最终,这些也会公开。
上个月,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建造的勘探坑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明代初期大型宫殿的建筑基础地。 据现场考古学家称,在紫禁城内首次发现了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以及建筑基沟遗迹。
现场考古学家说:“我们发现了两个脚窝。 是古代工匠们从上到下,为了方便工作而形成的痕迹。”
各个时期的水平和脚洼等痕迹都很明显,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说,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紫禁城,这里计划建设成将来向公众开放的展览遗迹。 将来可能是玻璃设施,但下面有照明,观众看得很清楚。 将来有几个像故宫的东西。 比较有规模的遗迹博物馆展示文化财产和遗迹本身,观众可以进入。 隆中门的外侧是元代遗迹,但是具有可视性的观众从非专业的角度看不太清楚,那个地方想进行专业的参观。
目前游客无法进入过去故宫参观的重点——养心殿区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养心殿内的可移动文物正在拆迁中。 暂时看不到,拆迁的文物会回来的。
单双翔说:“人们不能进入室内,隔着玻璃,特别是在冬天,呼吸很急促。 大家涂上那块玻璃往里面看。 参观效果不好。 养心殿修好后,现在的方案90%开放。 今后,原状陈列将是中间部分,两侧是与养心殿相关的文物陈列,同时人们可以进入。 ”。
其实,不用等到研究性保护项目结束,在进行中人们就可以继续了解养心殿。 单霁翔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养心殿展示的故宫文化,养心殿的翻新过程也将通过纪录片等方式展示。 10月10日,文保科技用房正式对外开放。 养心殿的东西,修缮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参观。 另外,正在制作养心殿(新的) vr电影。 另外《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电影很火,所以继续修养心殿背后的故事,可以用弘扬工匠精神传达。
据悉,此次养心殿的研究性保护项目也得到了社会的资助。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是当前的突破口之一。 “社会力量有参与文物保护的强烈愿望,而且他们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也具有能力和条件。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事业,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今文物保护和利用事业的实际需要。
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宝贵财产,是前辈留下的有特定历史积淀的宝藏。 要真正把文化遗产纳入现代生活,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我们的档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应该更加开放。 知道哪些遗产、技艺的专家和传承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进入社区,接近人们,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更多顾客的兴趣,吸引着大众的审美。 我相信只要国民积极参与,所有人都会知道文化遗产的宝贵,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自觉性和积极性都会提高,文化遗产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公众的诉求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故宫博物院发布了一系列最新的文保成果,青龙桥站在百年之时空的穿越活动中饰演中国铁路快速发展历程的摄影/本报记者袁艺,去年圆明园考古已经完成了养雀笼地区近1000平方米的清理工作,推出了由三合土和砖石组成的基础结构。
今天( 11日)是第十个文化遗产日。 今年的主题是“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今天上午,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河北省承德市举行。 故宫博物院等许多地方也开展了公众参与活动。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呢?
”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姜德果说,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基础和血脉。 文化遗产日期间,承德市开展了文化遗产知识进入校园的活动,通过主题讲座、知识竞赛、文博手体验类活动等形式,拉近了文化遗产与青少年的距离,引发了青少年中学习文化遗产知识的热潮。
标题:“国家文物局局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从业”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4807.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