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佛,那窟须弥山石窟考古片段”
本篇文章1423字,读完约4分钟
那山,那佛,那窟——须弥山石窟考古片段 中广网 08月24日 11:18 [打印本页][字号大中小][关闭]
须弥名从何时起
在中国的十大石窟之中,须弥山石窟的境况和受关注程度一直属于“靠后”一点的,虽然在各类公开的介绍中,人们常常将它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相提并论。
须弥山的位置处于北上大漠,西出陇右的要道,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着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也是着名的古石门关遗址所在。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以来着名的七关之一,地当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可谓屏蔽长安的门户。远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人们已经开始在这里开山凿窟,而此后的几个朝代,在这里续凿石窟的从业都没有停止,直到唐代。
须弥山是梵文的音译,也可称为须米楼、苏弥楼、须弥楼等,意译“妙高”、“安明”、“善积”等,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传说中的须弥山高达200多万里,其上为帝释天所居之所。须弥山石窟最初并非是这个名字,作为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禅院,它在唐代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景云寺”,后来的五代、宋、西夏、金,这个名字一直延续了下来。“须弥山”之名见于史传,专家考证应该介于1043年至1070年宋、夏达成和议期间。留存至今的一则金代的墨书题记,就称这里为“景云寺”。
曾经参与过须弥山石窟考察的牛达生先生记得,当时他们在须弥山石窟看到一块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石碑,其上记载:“平凉府开城县,去治西百里,□(有)山,号须弥。”
意外获得的考察机会
须弥山石窟南起寺河,北迄黑白沟,东始和尚坟,西止青山梁,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洞窟均分散开凿在山麓东南向的崖面上。虽然历经多朝的繁盛,但到了近现代,须弥山石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为石窟所在的位置相针对较偏僻,关联文献记载极少,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这里属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1959年7月,宁夏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后,先后派牛达生陪同文化部文物局朱希元先生到须弥山石窟进行初步考察,朱希元先生根据当时考察的情况,写了一篇报告,发表于1961年第2期《文物》杂志上。须弥山石窟由此引发了文物考古从业者的重视。1962年,自治区文化局组织人员对须弥山石窟进行初步调查,对有造像的20个洞窟进行了编号、记录、拍照。由于多种因素所限,此后的20年间,文物部门一直无法对须弥山石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察。
1981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全面考察须弥山的事件有了眉目。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着名石窟艺术专家金维诺教授来宁参加学术活动,在牛达生的陪同下参观了须弥山石窟。金教授对须弥山石窟的重要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并认为应该做进一步的考察从业。这可是个难逢的好机会,当即牛达生提出和美院共同考察须弥山石窟。这一提议,很快得到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和美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经双方协商,中央美术学院把考察固原须弥山石窟的从业列入了该院美术史系1982年学生实习计划,选派教师王泷和学生共14人到宁夏从业。在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区文化局的领导下,美院师生和自治区博物馆、须弥山石窟管理所专业技术人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对石窟全面、系统的考察。与此并且,在自治区地矿局的支持下,由其所属三营水文地质二队完成了石窟区的测绘任务,将全部石窟及其它遗迹都清楚的标在图纸上。这次考察,忠实、完善地纪录了1982年以前的石窟状况,这本身就有重要作用。
标题:“那山,那佛,那窟须弥山石窟考古片段”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5007.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