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未发布“新四大火炉”城市名单”
本篇文章1893字,读完约5分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7月14日的新闻(记者朱宏源)根据中国之声《信息纵横》的报道,英语“dog days”翻译过来不是“狗日”,而是形容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因为这个最合适的翻译应该是“三伏天”。 这几天全国承受不了很多高温。 中央气象台不久前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未来10天,中国中东部地区将迎来今年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过程,全国高温面积将达到364万平方公里,覆盖21个省份。 在热浪滚滚的情况下,出现了许多“史上最热的日子”,一些地区持续刷新高温极值。
在难以忍受的酷暑中,各地的人们纷纷被段子逼走。 广东高温暴雨警告及发布消息称,网友开玩笑说这是出热水的节奏。 但是,看到华夏幸福的非洲选手穆维亚生晒成褐色,非洲朋友游览天安门广场中暑,“连非洲人都热得想回国避暑”真不是段子。
网络上新的“四大火炉”也诞生了。 一家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次发布了中国夏季炎热城市状况的新闻。 重庆、福州、杭州、南昌四个城市被众多读者命名为“新四大火炉”吗?
但是,国家气候中心随后回应了“火炉”的话题,称国家气候中心没有公布今年的“火炉”城市排名。
但是不管火炉城市是谁? 排名怎么样?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全球年平均温度连续3年多次创新高。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火炉会变得更多。 这个热度什么时候能告一段落? 人们应该如何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减轻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危害?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应该如何探索新的快速发展方法呢?
据气象观测,6月26日以来,西北、华北、黄淮及内蒙古、四川盆地、江南等地相继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新疆、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40~42℃,新疆吐鲁番日最高气温47~49℃
昨天全国范围内高温区域持续扩大,高温区域达到320万平方公里以上,接近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兰州、银川、福州等多个省会级城市今年气温创新高,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分析了今年夏季高温发生的原因。 “今年夏天,目前高温范围广、强度大、持续长优势,南北都受副热带暖高压的控制,天气稳定,下沉气流接近地面,地面偏南短时气流主要持续较长,长期影响较大。
也许正因为在强烈的阳光中,才会让人想到“火炉”,但是关于“火炉城市”的信息到处都是。 根据网上众多转帖显示,夏热冬暖前十大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其中重庆、福州、杭州、南昌坐上了“新四大火炉”的椅子。
记者核实,首次公布的中国被称为“新四大火炉城市”的排名并不是首次公布,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根据1981年开始全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的炎热指数、极端最高气温、高温天数、夏季平均 现在年排名正好和五年前的名单完全一致。 五年内前十的火炉城市没有任何变动。 这为什么是“新四大火炉城市”这个词? 国家气候中心对此确认,没有公布今年的“火炉”城市相关排名。
但是,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全球年平均温度连续3年创新高。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火炉会更多,热会成为新常态,谁是火炉,火炉的顺序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各界要积极行动,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减轻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危害。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表示:“从公共角度出发,尽量增加绿色旅游,减少轿车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在家尽量提高1、2度,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
专家表示,应积极寻求快速发展方式转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气候变暖趋势。 方翀表示,传统能源结构增加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趋势,平时尽量使用节能空调、电器,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释放量,绿色植被需要继续大范围播种,减缓高温化
但是今年的酷暑又会持续多久呢? 据中央气象台报道,预计14日至16日南方地区将有降水。 预计19日前后南方的高温范围将相对减少,但高温仍将持续。 方翀表示,目前,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仍然偏强,但后期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高温仍持续时间较长,14-16日华北黄淮受北方弱冷空气南下影响降雨,高温有所缓解,但随后气温回升 南方地区随着副热带高压北举19日以后气温略有下降,江淮江南大部分、华南东部未来10天将出现6-7天高温闷热天气,整体高温天气仍将出现长于时间的时间。
有些人一般对体感温度和实际预报温度的差异感到困惑,这表明体感温度受到了湿度、风力的影响。 “预报温度来自百叶箱温度计的温度,不受外界空气湿度、风力的影响,温度相对稳定。 体感温度受湿度、风力的影响。 实际温度相同时,湿度大时、风速小时、体感温度比湿度小时、风速大时体感温度明显热。
标题:“官方:未发布“新四大火炉”城市名单”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5626.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