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上涨,水企业并没有真正受益。专家解释四元定价机制
本篇文章3795字,读完约9分钟
经过成品油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改革,水价终于进入了我国资源价格改革的快车道。
8月25日下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月27日透露,它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谨慎推出价格调整计划。调整自来水价格的关键是解决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在价格内全额征收的问题,在补偿供水成本的基础上严格控制自来水价格的集中上涨。
近两个月来,上海、天津等许多城市举行了水价上涨听证会,其他城市也计划跟进。尽管公众对此表示怀疑,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最近明确表示,许多城市的水价上涨符合改革方向,并于8月3日发布了《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最新进展》报告,指出中国将在下一步按照既定的改革方向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当包括水价在内的资源价格成为官方共识并加速上涨时,如何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而不是简单地调整价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天则经济研究所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赵旭说,“公开透明是必要的,并且要弄清楚价格上涨的原因和上涨的部分。”这被认为是保证水价改革公平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明确四元定价机制
定价目标不同
1998年被认为是水价改革的转折点。
自那一年以来,水价逐渐从最初的“福利和象征”价格转变为基于市场供求的“水价”。
2004年初,国务院确定了城市水价的四要素结构,即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
“水价的四要素构成不同,背景也不同。”清华大学环境系水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政府水价改革方案设计专家符涛表示,在城市化的早期阶段,水价的内容仅限于城市取水、净化、运输和自然排放的成本和效益;当城市污水排放对自然的影响超过天然水的自净能力时,污水处理和环境补偿的费用计入水价;当城市附近的水源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总需求时,长距离调水甚至跨流域调水的成本进入水价,形成“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当水资源总量稀缺时,不能满足“按需供应”的水资源配置模式,水资源开始变得有价值,并以成本的形式进入水价,形成“水资源费”。
“这意味着这四个部分的定价目标不同,它们各自的收费形式、使用原则和管理水平也不同。”符涛明确表示,水资源费由政府征收,政府进入财政,征收标准由政府根据资源的稀缺性来确定,因此没有必要根据价格进行听证和成本管理。他还认为,目前以收费形式收取的水资源费将来会演变成水资源税。城市供水服务价格和部分城市引水工程价格是“价格”的真实部分,以成本和服务为基础,约占公众支付总价格的50%,是目前价格和成本监管的重点。各种环境补偿费,包括污水处理费,最终进入政府财政。收费金额由国家环境政策决定,仅由供水公司收取。严格来说,这不是一个“价格”
许多因素推动了“涨价潮”
水价的下降很难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虽然供水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但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其中,不断上涨的水价极大地促进了这一点。
赵旭将水价分为三部分,水资源费,是对资源价值的收费;二是原水费,即未经自来水厂净化的水;第三,水企业范围内的成本,包括净化、输配、销售、服务、维护等成本。
关于水价上涨的原因,赵旭分析:首先,水资源费上涨是对资源价值的一种收费,特别是因为中国缺水,提高水资源费的目的是为了节约用水。
第二,增加原水费。原水是指取自天然水体或蓄水水体(如河流、湖泊、池塘或地下蓄水层)并用作供水源的水。“原水的成本也在上升,能源和电力在上升,原水的运输成本也在上升。
增加的第三个因素来自水公司本身的成本:水生产、分配和服务维护的成本增加。具体来说,比如员工工资的增加、能源使用价格的上涨等。、以及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而导致的管网扩建和更新以及漏水率降低而导致的投资增加,以及由于饮用水质量国家标准从2007年7月以来从最初的35项增加到106项而导致的水质成本增加。
“所有这些导致成本上升,”赵旭说。当然,也有一些降低成本的因素。例如,采用新技术,如远程水表,可以减少在家抄表的人数,这将降低一些成本。还有一场大的经济危机,由于经济不景气,整体价格、劳动力和能源成本都降低了。二是通过提高投资和管理水平来降低运营成本。
他承认,在中国,尽管水价有可能下降,但在最近很难实现。
“定价机制应该公开透明”
建议上市公司发布公告
以前,世界银行把家庭收入的5%作为水价的上限,而世界通行的水价是2% ~ 3%,而中国目前的水价是1% ~ 2%。符涛认为,中国2%以下的水价支付比例是合理的,如果超过3%,政府对穷人采取一定的补偿机制也不是不合理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合理的可负担性而言,中国的水价仍为0以上。”符涛说,这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如果政府给低收入人群更多的补偿,水价将在空之间。
有鉴于此,水价上涨趋势不可避免。然而,专家认为,对于水价改革来说,澄清水价机制比提高水价更重要。
赵旭主张,“要公开透明,就要搞清楚,为什么价格会上涨,哪个部分会上涨。”然而,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含糊不清。
“如果是为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须增加水资源费。这与自来水公司无关。由于水资源短缺,没有理由给自来水公司更多的钱。这两者在逻辑上是不相关的。”赵旭说,“如果自来水公司因为成本上涨而亏损,它应该向每个人展示成本。然而,目前的听证会并没有向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水务公司)应由审计公司进行审计,然后像上市公司一样向公众公布。内容包括雇佣了多少人,这个数字是否合理,工资和福利是多少,是否有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太多怀疑,包括增加的投资用于何处,以及是否合理和合法。有必要关注成本,让每个人都相信你在赔钱。”
符涛还表示,向普通人透明披露水价成本不一定是所有细节,但至少是一些关键的服务和成本指标。水务公司发布的统计数据和基本运营数据是价格调整的基础。
水价调整:
自来水公司并没有真正受益
今年4月27日,上海在水价听证会上公布了官方数据。2008年,上海自来水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为-4.18亿元,净利润为-2.65亿元。排水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1.95亿元和-1.95亿元。
1998年《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颁布,明确了我国城市供水价格由供水成本、费用、税费和利润组成,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 ~ 10%。“但长期以来,中国的供水服务基本上处于‘福利’价格水平,水价一直低于运营成本。”符涛说。
“大多数城市供水企业财务状况不佳,账面亏损,但经营和福利相对较高。”在这个问题上,符涛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指出,一方面,供水企业通过加速折旧获得大量的自有现金,特别是占供水资产50%的管网加速折旧,其中一部分用于主营业务相关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另一部分用于支付各种费用。加速折旧会增加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账面损失。另一方面,一些成本通过协议合法地转移到副业公司,大多数主要企业从副业获得补贴。企业通过财务管理在主业和副业之间进行法律上的相互调整。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转移是由于未能形成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而造成的恶性循环。
然而,清华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上海水价调整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自来水公司带来真正的好处,大部分资金被用于补贴原水项目。
赵旭解释说,“投资原水设施和长距离输水的成本非常高,不可能以全部成本卖给水厂。例如,南水北调工程的总成本不会按照水厂要求的每吨水价来计算,但国家会补贴一部分。此外,水利工程可能还有其他的受益者,比如防洪和农田灌溉,所以费用会分摊,这就更复杂了。但总的来说,原水价格无法涵盖所有原水成本。”
海水入口:
在不严重影响水价的情况下
一方面,垄断领域引入市场竞争给中国供水市场带来了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资产溢价购买现象已经多次出现,并被公众认为是水价上涨的罪魁祸首。
“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城市供水行业,纯国有企业数量逐渐减少,社会企业比重逐渐增加。社会企业运营将成为未来的主导模式。”符涛相信。
"外国M&A对城市供水价格没有实质性影响."符涛提供的数据显示,对比2002年后36个核心城市的城市水价,发现在社会企业进入的16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后来提高了水价,占68.8%。在20个没有社会企业的城市中,有18个城市提高了水价,占90%。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企业的进入并不是当地水价上涨的必然原因。
赵旭解释了一个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取消了财政补贴,同时引进外资或私营企业,导致水价上涨。不能说问题在于外资和民营企业。在新投资的情况下,如扩大和更新管网,进行技术改造以改善水质,政府不提供相应的补贴,水价当然会上涨。”
“溢价更有争议。花费大量资金购买水务公司的股权是否会导致水价上涨,主要取决于导致溢价的合同以及溢价的性质。赵旭强调,“这也应该公开。”
与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也是社会企业,难以在夹缝中生存。北京桑德集团(Beijing Sander Group)董事长温一波在中国赢得了首个国际水务工程项目的竞标,他驳斥了“水价暴利”的说法,称供水行业运营周期长,需要大约5年时间才能缓慢回到首都。高毛利率并不意味着你赚得更多。目前,行业平均亏损是一个共识。对此,赵旭还表示,他了解到的一些民营企业基本上是“有保证的”。
标题:水价上涨,水企业并没有真正受益。专家解释四元定价机制
地址:http://www.aq6w.com/xajj/9760.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完成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