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联手俄电视台 洛阳61岁中苏混血儿跨国寻母”
本篇文章2474字,读完约6分钟
年1月4日,黎元康(左一)的母亲(左二)的姐姐(右二)在阿拉木图市在母亲家拍了照片
我第一次在俄罗斯见到妈妈的时候
55年来,他总是思念母亲
一千次失望,一千零一次重新开始。
等等,等也没希望了,再等,等奇迹出现。
奇迹不是每个人都能等的,但是黎远康母子到了。
黎远康没有想到自己60多岁的时候,神又把6岁时夺走的东西全部归还了。
看到眼前白发苍苍的老人,有隔世之感
一千次失望,一千零一次重新开始。
2007年冬天,黎远康得知自己老师的儿子张飞在华为企业莫斯科分公司工作,请老师带去资料,发到网站上。 “之后,他把我的资料发到俄罗斯国营电视台的大型公益检索栏“我在等你”。
这就是网络魔法。 2009年,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开播,“他们观察了那个网站,从那以后,陆续联系到了我。 ”。
其实在黎远康找妈妈,妈妈也一直在找孩子。 瓦伦金娜和女儿向俄罗斯国营电视台“等等”的栏杆组发送了资料。 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偶然发现黎远康的资料与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搜索资料高度一致。
这一年的12月25日,在央视俄语频道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大型搜索栏《在等我》的帮助下,黎远康来到莫斯科。 “上飞机的一瞬间,我突然有强烈的预感。 如果妈妈不在了,姐姐也一定会被发现的,我很担心。”
12月27日下午,黎远康和儿子黎明被分为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和央视演播厅现场。 看到屏幕的黎明,已经80岁的瓦伦金娜问道:“孩子,爸爸在哪里? ”颤抖着问道。
黎明时他说:“他现在就在莫斯科。”
老人立刻呆住了。 黎远康现在进了工作室。
“我脑海里一直是55年前的照片,是妈妈的样子。”看到眼前白发苍苍的老人,黎远康恍如隔世,“旁边的主持人对妈妈和我说。 这是真的,这是真的! ”。
走了几步,抱着妈妈的脚,黎远康不由得跪了下来。 他在妈妈耳边说:“妈妈,终于找到你了! ”他低声说。
妈妈的眼泪和拉萨在黎远康耳边,多次说:“孩子,我也一直在找你。 我在找你呢……”
之后,黎远康得知在节目开始前,自己呆的房间离妈妈所在的演播厅不到50米。
这50米,他和妈妈走了55年。
童年的感觉又回来了
2009年12月31日,黎远康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帮助下,来到妈妈和姐姐住的地方——阿拉木图。 “我们到达的时间是上午5点6分。 早上妈妈几乎不休息给我做早饭”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直坐在餐厅里吃妈妈烤的面包、红肠和妈妈做的苹果酒。 “小时候的感觉又回来了”
年8月23日,黎远康迎接母亲来到北京。 一个星期里,黎远康的妻子带着老人走遍了北京所有的景点。 长城老人看到了一块大牌匾:不到长城就不是好汉。 旁边的俄罗斯朋友问妈妈怎么用俄语说话。 老人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突然冒出“到了长城不登顶就是大坏蛋”的意思。
“妈妈是个有幽默感的老奶奶! ”黎远康说。
9月1日,瓦伦金娜和女儿来到洛阳。 为了母亲和姐姐的到来,黎远康整整忙了三天。 床上是新床单、床罩,茶上是台湾水果山竹、莲雾。 冰箱里是妈妈最喜欢的面包、牛奶、红茶……尽管如此,黎远康还是对女儿说:“想想看。 没有什么奶奶喜欢的吗? 我一直说”。
那是黎远康最开心的一天。 走在大超市里,他给妈妈看了里面的精品。 走过楼下的面包店,他说。 “妈妈,这家面包店是给你开的。 你想吃什么? ”。
在妈妈面前,他又成了那个最淘气的孩子。
有人说了。 50岁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生的本色。 该经历的,该经历的,都试过了。
黎远康没有想到自己60多岁的时候,神又把6岁时夺走的东西全部归还了。
这种意想不到的损失回升,真是一大惊喜。
记者的手记
时代制造的不幸又要弥补到另一个时代
采访黎远康时,他泡了一杯茉莉花茶。
淡淡的茉莉花香,飘在房间里,黎远康的脸上充满了幸福的表情。
妈妈华伦金娜回国前,黎远康购买了各种中国特产,礼物里有十几个旅行包,包括茉莉花茶。
黎远康的妻子说:“他非常想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放在包里。”
对于年过六旬的黎远康来说,无论礼物有多少,都无法表达对母亲的爱,但面对注定是天壤之别的他们,这可能是他最好的孝顺父母的方法。
见到妈妈和姐姐,黎远康已经很满足了——“我知道妈妈和姐姐很健康,生活很好,不要让他们记住我。 这样就行了”。
黎康一家寻找亲戚的遭遇与这个时代的一些变化密不可分。
那个中苏关系还算过得去的时代,黎远康的父亲黎怀钰认识了在中国工作的苏联女孩瓦伦金娜,并坠入爱河。
新中国成立后,黎怀钰和妻子一起去了东北,和许多苏侨一起,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5年2月1日,苏联向中海外交部通报了苏联方面撤军的大致方案,居住在中国多年的11万多苏联人被分两次集体撤离苏联。
在这一背景下,长达4年的卫国战争曾毁灭苏联,夺走苏联2000多万人口,他们大多是青壮年。 因此,战争结束后,苏联劳动力资源极度匮乏,这与繁重劳动、艰苦的战后重建事业相矛盾。
为了应对粮食短缺的严重问题,苏联投资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开垦大面积荒地。 由于劳动力资源匮乏,苏联将眼球投向了最大的海外华侨集团——中国华侨。
黎远康的母亲瓦莲金娜是这些苏侨之一。
谁知道中苏关系从“交好”变成了“交恶”,这场离别,对黎远康的父母来说,是生死之别,对他们母子来说,竟然相距了半个世纪。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苏“混血儿”的身份,黎远康并不能说母亲是苏联人,对母亲的思念,只在心中根深蒂固。
其实,在另一个国家,母亲瓦伦金娜不想念远方的儿子吗? 但是,这种亲情和想法,必须暂时填补。
幸运的是,冷战时代宣告结束,“和平与迅速发展”的时代即将来临。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逐渐恢复正常,黎远康和母亲寻找亲戚的愿望,终于从石缝里挤出来。
他们开始正式写信,表达了专业的愿望。 他们利用国与国之间的人员流动,开始漫无目的地寻找亲戚。 他们开始利用网络和电视台,在全世界寻找担忧了半个多世纪的亲属……
55年前,时代制造的不幸,终于被另一个时代弥补了。
再见,母子两鬓皆白,朝思暮想了半个多世纪的亲人,结果重逢了。
标题:“央视联手俄电视台 洛阳61岁中苏混血儿跨国寻母”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4219.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