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信息网立足西安,纵览世界,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的网民提供西安本地发生的大小事,是您了解西安最好的窗口,我们为您提供西安最新新闻信息,包括有陕西西安新闻,今日西安新闻,今天西安新闻,西安热点新闻,西安资讯等信息。

主页 > 西安新闻 > 【财讯】辽河油田子弟的去与留:东北是不是我的家?

【财讯】辽河油田子弟的去与留:东北是不是我的家?

来源:西安新闻网作者:欧陆生更新时间:2020-12-31 00:49:39阅读:

本篇文章6196字,读完约15分钟

“退潮后才知道谁裸泳”的排行榜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大事”和“大势”! “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选拔”高潮! 【点击投票】pick你心中的商业领袖

辽河油田子弟的“去”与“留”:东北是我家吗?

澎湃情报记者是安妮实习生桑含苎雪纯韦萌徐婉源:澎湃情报

走在盘锦市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很多特色名“石油大街”、“油气兰州拉面”、“石化园区”。

一进百货商店,就有“机关食堂”。 其中有“工作水吧”、“挖鱼块”、“量宋嫂面条”、“找赵嫂蒸菜”……

东北情报网如下介绍盘锦:辽宁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城市。 1984年6月建成的是全国首批36个进入小康的城市之一,全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也在这里。

油田盘锦,就像独立的生态系统。

以海路为界,东边是油田人聚集的区域,西边被称为“地方”。

向海大街西,是市中心医院,向东,是辽河油田的总医院。 海路西边有盘锦市高中,东边有辽河油田第一高中。

油田有自己的供水企业、电力企业、消防支队、疗养院、报社,1984年至2004年间,有辽河油田公安局、辽宁省辽河油田人民检察院辽河油田分院、辽河油田中级人民法院。

河北小组的陈昙浩(化名)年从北京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来到盘锦,盘锦感觉像四合院一样小。

他不理解,四合院,怎么把两个人分开,还不能见面。 当地人介绍对象,首先是“油田人还是“地方”人?

“地方男性追逐油田的女性,真的不容易。 ”。 家的4代是油田人宋佳琪(化名),作为油田的子弟坦白说“我很骄傲”。

宋佳琪年回盘锦时,已经没有机会进入油田了。

她担心如果在“地方”机关工作,今后一直在市里工作的话,以后会成为“地方人”。

更多油田的孩子选择离开家乡。 人民大学毕业的华原(化名)选择在上海工作,他觉得盘锦就像驿站。

"东北很富裕,东北人花钱很辛苦. "

宋佳琪出生于1993年祖母,祖母,父母,家人除了阿姨在油田工作。

爷爷是吉林人,年轻时当兵,被派往辽宁认识了老太太。 祖母籍甘肃,父亲在甘肃玉门油田工作,被派往黑龙江、湖南、湖北,1982年举家搬迁盘锦辽河油田。

根据《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组织史资料》,1967年3月,石油工业部批准大庆石油会战司令部设立大庆六七三工厂,拉开了辽河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

1970年4月,石油部根据辽河石油勘探指挥部的勘探开发需要,从大庆、大港、长庆、胜利、江汉、新疆等油田调入员工,接收了大量转业军人,投入勘探开发建设。 1995年至今,辽河局合同制职工127486人。 年12月,在籍员工9.65万人。

河北小组陈昕浩就是其中之一。 他年毕业于北京中国石油大学,来到盘锦就业。

之所以选择辽河油田,是因为家乡华北油田当时不招人,利润也没有辽河油田。

到目前为止他对东北的理解是基于电视剧:东北很富裕,东北的人太花钱了。 另外,我知道东北是“共和国长子”。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2个项目部署在东北。

只有东北的理解,陈昕浩才来盘锦。 和他一起被录用的,还有很多外国同事。 剩下的大多是辽河油田的子弟。

"我以为你是资源型城市,和山西的煤炭老板一样. "

油田的子弟们在盘锦,有光环。

宋佳琪从小就在油田学校上学,周围都是油田的孩子,她几乎没有出过油田的活动范围。 妈妈告诉她“地方”的坏人很多。

“小时候,看穿的衣服,70%左右就能认出油田和“地方”的孩子。 ”宋佳琪告诉澎湃,她小时候的印象是油田条件比“地方”好。

进入华原中学后,家搬到了兴隆台区。 那是辽河油田机关总部的所在地。 他是油田的子弟,但父母属于采油场。

孩子们大致分为油田的孩子、采油场的孩子、“地方”的孩子三大类。

华原刚进油田中学,不认识学校的同学。 每个同学都是油田的孩子,从小一起长大。 没人和华原玩。

老师也问同学们来自哪个小学。 小学名一报上,孩子们就可以自动分类。

油田的子弟徐宁魏(化名)上中学后,明显感觉到老师区别对待油田的子弟和“地方”的孩子。 比如,上课不提问“地方”的孩子,课后指导也不找“地方”的孩子。

父母们也歧视性地接触“地方”老师。 华原记得第一个班主任是“地方”。 妈妈知道后反应很强,“地方”老师素质很差,说一定不能教,必须给他调整班级。

他高中英语老师也是“地方”老师,记得教得很好。

上大学后,油田的子弟在全国各地同龄人眼里特别。

徐宁魏在上广东的大学。 周围的同学听说他家乡有油田,“我想你是资源型城市,和山西的煤炭老板一样”。

工作后,宋佳琪在“地方”机构上班,同事介绍她“她的父母是油田人”。

宋佳琪认识很多“地方”的朋友,不太容易融化,觉得油田的孩子住在蜜罐里,比较简单。

“油田的保障很好。 我们不需要想赚钱买房子的方法和养活父母的方法。 “地方”的孩子很圆滑,处理事情有自己的一套。 ”。

有一天,她突然在市里工作,找身体(结婚),我想今后自己会属于“地方”吗?

她妈妈是这么说的。 宋佳琪有恍惚感。 “我要成为地方人”,她妈妈商量今后能不能让孩子以他们俩的名义进油田学校。

在宋佳琪的印象中,朋友们读书回家乡后,寻找就业第一名一定是试验油田。 她听妈妈的话,油田的孩子可以直接进入油田。

该说法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组织史资料》中得到证实: 1995年10月,辽河局印发了《辽河石油勘探局职工待业儿童市场化就业暂行规定》,当年聘用了1090名待业儿童就业。

这几年,油田的招聘开始变得严格了。 油田子弟的光环慢慢消失了。

"成千上万的个体争夺几个名额,进入油田需要40万“打点”. "

张博旗(化名)和方树(化名)于2008年大学毕业,和很多油田的孩子们一样,考试时听从父母的意见,选择了石油类专家。

张博旗向澎湃情报记者透露,2008年全国石油领域处于高峰期。 如果孩子的成绩没有好到可以报清华北大人民代表大会的话,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报石油大学,毕业回来,衣食无忧。

他考了北京的中国石油大学,学习了石油工程,领导很有名。 “年大学毕业时,中石油、中海油这个单位招人,基本上有多少人签了字。 ”。

方树就读于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学习资源勘探工程。 毕业时,他隐约感到石油领域正在走下坡路。

到目前为止,辽河油田在油田的子弟有招工考试,年被取消了。 另外,各大油田招聘油田子弟,开始设定硬性要求:不要挂科,要过英语四级。

年,张博旗本科毕业后学习。 年研究生毕业,招聘市场一转,“基本上不怎么招人”。 方树同年研究生毕业了。 他想起那一年,整个辽河油田招收了二十多名研究生,张博旗就是其中之一,本科生招收了五十多人。 方树去盘锦市和辽河油田同局级单位的长城挖掘,共计招募了7人。

接下来的几年,张博旗记得辽河油田每年招募10人以下。 有角树的长城是保龄球,三年只能招一个人。

张博旗认为,这是第一因为世界油价下降,公司降低了本插件,招人是价格之一。

下降了多少人? 陈昕浩记得来辽河油田的那一年,招募了2300人。

招聘很严格,竞争越来越激烈。 方树的同学在同一所北京中国石油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没能回到辽河油田,去了大庆油田。 许多同学被迫跳槽。 当旅行社导游,也有人去外资企业做翻译……。

据油田子弟华原介绍,到目前为止辽河油田的工人招募考试中,成千上万的个体争夺名额,进入油田需要40万“打点”。 另一位油田员工证明了这一说法。 年以后,工人招募考试也没有了。

从小到大,华原家的生活用品由油田发放,物业费、暖气费等也由油田发放。

现在的福利不如以前了。 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张博旗在油田科研部门工作,每月实际工资为2700,奖金为1700,年末奖金为40000。 普通采油工人的工资没有这么高。

工资不低,张博旗却很担心将来。 他回到油田,以为命运绑在公司上了。 区域整体下降后,个体只能走下坡路。

张博旗认为小城限制了个人的选择。 在北京上海,一个领域做不到的话,就可以跳槽到其他领域。 但是,在盘锦,他离开油田后薪资待遇会下降。

他意识到周围的眼睛.“东北吧,官本位有点浓厚,周围评价你,首先评价你是什么水平”相亲也很重视当地人是否有油田编制。

晋升不容易。 “除非特别有人脉,特别是能力强,否则很少被提拔。 在十几万人规模的正局级单位辽河油田,中层领导干部特别多,人压人。 ”。

他觉得现在的生活安逸、幸福,妻子生了孩子。 但是,他四五十岁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样的——和现在一样。

张博旗正在考虑跳出油田。 留学读石油领域,如果领域不景气,毕业就业可能比现在好。 如果彻底跳槽或北漂,风险太大了。

在权衡下,他打算参加国家考试,通过考试,有更广阔的视野,发挥个人价值,“水平不同,你能做的就不一样”。

"从小到大,父母对他说,你不是东北人. "

张博旗高中所在的班,那时的成绩最好。 班里30人,本科毕业5、6人,研究生毕业回来3、4人,大多留在大城市。

刘诗音在《盘锦市兴隆台区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引用了盘锦市人才中心的统计数据:从年到年,兴隆台区本科以上人才从24452人减少到20265人。

华原毕业于人民大学,她母亲对澎湃情报记者说,盘锦市曾经鼓励优秀的学子回乡,鼓励清华北大毕业生,鼓励房子,鼓励奥迪a6。 有人劝她儿子回来,儿子却不愿意。

华原说,父母一代在油田完成了原始积累,把孩子逼入红利。 但是现在的油田孩子,一个月2000的工资和北京上海的同龄人不能比。

华原的父母本来就不是盘锦人,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大连人,是油田移民的盘锦。 华原出生在盘锦,但心里没想到盘锦是故乡。

“一个城市一旦没落,人一定会离开的。 人一离开,镇上就更寂寞了。 ’他认为锦的命运与油田有关。

徐宁魏从小到大,父母告诉他,你不是东北人。

他的父母来自湖南省,父母也是湖南人。 和爷爷当兵了,两家人在湖北江汉油田认识,又一起搬到了辽河油田。

徐宁魏父亲的很多亲戚都在湖南,有时大年初三四日父亲回了老家。

“他会告诉你湖南有多好,对湖南有多依恋,湖南以我为荣,出了什么样的人。 ”。 在电视上看到湖南的信息,父亲也读了这些。

父母希望徐宁魏回盘锦,觉得地方太小,希望他去北京、上海,至少去沈阳、大连。

我很在意湖南,徐宁魏的父亲没有回湖南的想法。 “爷爷奶奶和奶奶都住在这里,他只是想好好回去看看。 ”。

徐宁魏没有家乡的归属感。 他呆在北京。 因为我在北京工作。 如果将来把父母接到北京,他以为和自己锦上添花,可能没什么关系。

"但你说这个城市,那不是黄色的. "

有些人会离开家乡回来。

家四代油田人宋佳琪,不喜欢油田。

她很漂亮,大四去辽河油田电视台实习,毁了主持的乐趣。 她不喜欢每天采访石油工人,觉得工作很无聊。

宋佳琪喜欢摄影,一个人走在很多城市,重视城市的人文气息。 油城不吸引她。

百货公司内的美食城

年回到故乡的理由是“被母亲赶回去了”。 宋佳琪记得她妈妈说的。 “我不太需要。 活到60岁就好了。 现在不要走。 如果你去的话,我也觉得活不下去。 我现在身体也不好。

和大多数油田家庭一样,宋佳琪是独生子女。 她以前排斥二胎,占有欲很强,现在觉得父母越来越老的时候,一个人的身体一起承担就好了。

刚回盘锦的宋佳琪极度崩溃,“我有主见,所以真的很渴望,以为自己喜欢生活。 ”。

她每天晚上都哭,整天呆在家里不出门。 她抵抗在家找工作。 父母害怕给她压力,说:“我父亲一直告诉我,没关系,我养了你。 ”。

宋佳琪自尊心很强,自己打不起精神,不听任何人的安排。 在家呆了半年,说:“有一天,妈妈喝多了回来,突然开始哭,那你到底要我怎么做? ”。

她至今还记得那个场面。 “那真是我……从小到大,妈妈都为我为她骄傲。 那时我以为我长大了不能只为我而活。 我应该对父母负责。 我不能让妈妈这么伤心。 ”。

油田已经进不去了。 父母给她在盘锦市的机构找到了工作。 她开始适应家乡的生活,好朋友陆续回到家乡,觉得周围的人很重要,比任何城市都重要。

奶奶的死,让宋佳琪坚强起来:必须在父母身边。

奶奶手术很重,状态不好,不知道自己得了晚期癌症。 父亲不让女儿在奶奶面前哭,她忍不住流泪,想回家等两天再去医院。

那时,老太太已经病危了。 祖母一定想带自己结束最后的旅行,也想见表哥,赶紧打了电话。

表姐相差了3分钟左右,祖母去世前一次也没见过。 宋佳琪第一次觉得“老人,真的要走了”。

她看见父亲解决后事,父亲是祖母唯一的儿子。 “他一滴眼泪也没有,只有他全场没有流泪。 ”。

宋佳琪告诉记者,她和父亲的关系不太好。 那是她小时候第一次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她和一滴眼泪都没有洒出来,作为孙子,“我有义务承担很多东西。 我会处理所有这些”。

奶奶火葬的时候,宋佳琪开始慌张,她妈妈把手放在背上,感觉心要跳出来了。 直到祖母白骨出来的那一刻,她才松了一口气,感到那样的不安,是祖母向她告别的。

老太太的事使她大为感动。 “妈妈让我做点什么,我特别鄙视。 是啊,我想你什么也做不了。 现在是她走之前。 我一定会提醒她所有的事情,打点她的一切。 ”。

对爸爸说:“如果妨碍表达,可能会错过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现在应该自愿表达自己的感情。”

宋佳琪认为这一切都是祖母告诉她的。

后来,妈妈对她说。 “你还是在父母身边比较好吧。 父母以后真的不能离开孩子了。 ”。 宋佳琪不想离开父母,但她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能有自己的选择。 我不是说“即使我真的需要她,你一定要在妈妈身边”。

她不认为回故乡是独生子女的宿命,说:“你一定要权衡。 这是你作为孩子的义务。 但是选择什么不是你的义务,你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 ”。

宋佳琪没有放弃梦想,她在业馀时间交了很多喜欢拍照的朋友。 朋友景岩也是油田的弟子,在油田工作了三年后,现在离开油田,开了摄影室。

回到家乡,宋佳琪认为北方的小镇很悲伤,大家的家乡意识不高,不知道怎么利用家乡的东西,一味说大城市好,机会多,用盘锦快速发展事业,完成梦想的年轻人很少

我认为油田是盘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我不认为油田是一切。 "能量枯竭,但人繁殖,梦想也一直存在. "

有油田特色的商店

她能感觉到这两年年轻人流失很严重。 “但是你这个城市只能开发其他的东西,而不是黄色的。 城市里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变得生动起来。 机会很多,外人要来。 ”。

河北小组的陈昙浩在盘锦呆了五年,那年和他一起来辽河油田的几个外国同事,有些辞职去武汉化工厂,有些在北京学习计算机,当地人也退休离开了家乡。

阻止他回老家的最大理由是房价,现在一平大概17000,老家的工资水平完全负担不起。 锦地区的好房子是4000多一平,差一点的两三千。 陈昕浩贷款买了一套。

陈昕浩的老家在河北农村,家人不希望他换工作。 陈昕浩现在在两天班休息了四天,在业馀时间做手工、摄影,开了员工室。

这几年他觉得盘锦的人文气息提高了,新建了广厦艺术街,可惜没有人。 到了晚上,人最多的地方是广场,在广场上跳舞。

关于未来,陈昕浩说如果油田衰退,他就选择离开。 如果他在盘锦安家,或者到了中年也不想去的话,将来送孩子。 “尽量说,我想让他看看外面”。

全天候滚动播放最新的财经信息和视频,越来越多的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备受关注( sinafinance )。

标题:【财讯】辽河油田子弟的去与留:东北是不是我的家?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1412.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西安新闻网网站介绍

西安新闻网作为让世界了解西安的一个重要窗口,利用网络手段综合性、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西安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的权威性新闻、信息,引导西安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在第一时间向全球网民提供权威和真实的西安地区的实事资讯,民事资讯,旅游资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