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双非儿童上学难 从被人羡慕到不能承受之重
本篇文章2615字,读完约7分钟
双非儿童上学,令人羡慕得受不了
时代周报记者刘金环杨凯奇来自深圳
深圳有一点香港孩子。 这曾经被亲友称赞羡慕,现在看起来有点不自然。 为了送孩子上学,他们每天要花5~6个小时。
2001年,香港法院判决父母双方没有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即“双非”)在港出生的孩子可以享受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 到年1月为止,内地孕妇完全被禁止去港口生孩子。 在这10年间,超过20万名“双非”或“单非”(父母之一是港籍居民)的婴儿在港出生。
年最后出生的“双非”宝宝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了。 除了在香港上学和就医等享受户籍上的身份分配,高额的上学价格也陷入了许多他们这样左右家庭的困境。
今年深圳市两会上,深圳市政协委员陈昱茹引用官方数字指出,深圳跨境学校的童年达到3万人,-年从6.5万人上升到8.5万人。
去港口看书,打了围城。
沉重的价格
陈太香港户口的儿子馀兴彦(化名)今年4岁,在香港元朗的熊定嘉幼儿园上班。 因此,她成为了“回熊定嘉幼儿园”微信群的一员。 这个小组有26个与她相似的“双非”家庭。 与住在“关外”的家庭相比,住在深圳前海的陈太是个幸运的孩子:过了跨海桥,她和儿子只需30分钟就能来到深圳湾的关口。 她更幸运的是儿子余兴彦在接送校车。
公立幼儿园不收取学费,但对“双非”家庭来说,时间和交通价格依然有点重。 对深圳公立幼儿园600-720元/月的保教费,一项调查显示,跨境保姆车每月收款额为800-1650元。 余兴彦乘坐的深圳中港通巴士在跨境学童小区门口提供服务,所以取钱相当贵,每月2400元。 “住在宝安、布吉等偏远地区要3000元。 ”。 陈太介绍。
在深圳做生意的陈太一家的经济实力还不错,但余兴彦至少考虑到在香港读高中,十年来交通费不是小数目,而是考虑自己购买深度的港通牌照。 但是,“以前这样深的港口牌照是100万,现在完全不发送。 我别无选择”。
惋惜这笔交通费的父母面临着放弃个人生活的不自然。 深圳布吉、龙华等监护人早上先坐公共汽车去地铁站,换乘一两次地铁去福田港,然后夹在汹涌的学童人流中通过海关。 过关后,坐保姆车送孩子去幼儿园。 这样往返需要5~6个小时,多个父母被迫辞去工作,成为了“全职母亲”。 上述wechat集团中,合格后,在等待孩子放学的时候,有买料理和日用品的母亲,也有直接代理购买的母亲。
虽然上学很辛苦,但可以去香港的公立幼儿园,陈太一家很甜。 “从小就是双语教育,很多素质拓展了活动,老师也更有责任。 ”陈太的丈夫馀庆阳认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进港就学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许多父母和陈太夫妇有同样的想法。 陈太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熊定嘉幼儿园,一半以上的孩子来自深圳湾大桥的对岸。 此前《南方日报》报道,香港凤溪第一小学48%的学生是跨境学童。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的数字,学年跨境学童人数为28106人,局方预测跨境学童对香港公营小一学额的指控将持续增加到-2019年。
陈太夫妇认为孩子在香港接受的教育值得他们辛苦付出。 馀庆阳接二连三地提到“精英教育”一词。 在他看来,香港才是他能实现精英教育梦想的地方。 余兴彦所在的熊定嘉幼儿园接受了小班教育,老师重视个人培养,可以材料教各孩子。 参观了香港当地的小学后,馀庆阳对香港教育给予了更高的评价。
让陈太夫妇感到骄傲的是,馀兴彦的英语口语水平超过了在北大附属小学毕业的哥哥。 为了赶上孩子,陈太周末参加粤语培训班。 家人围着余兴彦转,余庆阳计划:“学什么都与他无关,但至少必须在美国和英国读博士回来。”
过了一天晚上十点,白天热闹的“回熊定嘉幼儿园”微信群安静了下来:晚上的时间特别宝贵,他们必须早点睡觉。
进退维谷
“回熊定嘉幼儿园”微信群的另一位亲孙太认为“双非”的称呼有点歧视,她称自己的孩子为“港宝”。 最近一年来,她想让孩子回深圳上学的愿望更强烈了。
孙太如上所述是每天带孩子上学5~6小时的父母之一。 年4月,深圳赴港由“一串多行”改为“一周一行”后,深圳户口的她在进出香港前变得方便了,不得不辞职,整天围着孩子忙碌。
从今年2月开始,孙太每周二、星期四都像战争一样度过,早上刚送走孩子,就急忙去了罗湖边境的学童服务中心。 她申请了为跨境学童父母准备的英语和粤语补习班。 “感觉一团糟,整个身体都崩溃了,没有自己的生活,感觉一半的人生都在路上消费了”,她抱怨道。
据时代周报记者报道,从2009年试运行到现在,跨境家庭职业技能训练、学童联络课程和德育训练、亲职教育、志愿者服务、跨境家庭互助网等进行了比较,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已经有6个 据统计,-年间,“蜕变新力跨境家庭共同建设香江”计划为1.8万多名跨境学童和家长举办422个班、小组、小型和大型活动。
孙太上的家长语言训练课是其中的服务,6门课共计50元。 记者从跨境学童服务中心的香港志愿者处得知,服务中心提供的比较监护人和儿童课程的供给不被要求,往往必须在3个月前来预约、抽签。
在“家在深圳”社区的“香港教育”板块,每页有39篇帖子,10篇正在讨论如何让“双非”的孩子回到深圳。
年,随着香港“零双非”政策的实施,深圳市公立学校也几乎开始拒绝港澳籍外籍学生,私立学校成为了除儿童以外深入学习的“救命稻草”。 孙太以私立学校为目标,但即使私立学校的学费达到每年6万-10万元,她也犹豫了。
而且孙太担心的是香港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比不上私立学院,“我担心孩子上中学、大学没有竞争力”。
由于交通和学费问题,大部分“双非”儿童家长都把孩子安置在深圳附近的香港郊外学习。 比如元朗,天水围,上水。 据香港媒体报道,这些地方的幼儿园本来就非常缺乏生源,初期吸引了很多“双非”儿童。
“香港本地人送孩子去私立幼儿园。 像我们这样去幼儿园是当地不富裕的家庭。 ”。 孙太明显能感觉到教育质量的不同。 “私立幼儿园的外教比例很大,但我们这里只有两三个人。 ”。
随着深圳房价的上涨,孙太在龙华家现在上涨到5万元1平方米,在深圳市高级中学龙华校区的切割内。 现在不能去家门口附近的学区室。 孙先生遗憾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不应该去香港生孩子”。
据报道,深圳市教育局正在就双非儿童入学问题进行相关研究讨论。 陈昱茹提出了将港澳籍学童纳入公立学校教育的议案。 这是“回熊定嘉幼儿园”的微信群中家长们炸锅。 孙太说,如果有返回机制,她愿意放弃孩子的香港身份。
标题:【财讯】双非儿童上学难 从被人羡慕到不能承受之重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2924.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