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狮子山发现1500年前城墙遗址”
本篇文章1470字,读完约4分钟
据《现代快报》报道,近日,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在塞拉利昂公园附近发现了一处非常特殊的城墙遗迹。 昨天,南京城墙专家杨国庆再次来到考古现场,进行调查后作出大胆推测:该遗址可能是“白下城”的一部分。
观点
城墙遗迹是1500年前的白下城
截面呈“t”形的城墙遗迹在狮子山大照壁的对面,南北走向,长10米多,宽7~8米。 杨国庆说:“这座古老的城墙可能是1500年前的白下城遗迹。”
由于历史上南京曾多次筑城,特别是明代在旧城墙遗址上利用旧城墙加固,白下城成为人们的记忆。 明清以后,位置更加难以考证,成为了“消失”的古城。 据杨国庆介绍,这座城墙的遗迹与钟阜门有关。 明代钟阜门距离这座城墙遗址北侧20多米,“明洪武11年前,钟阜门一直被称为东门。 它明明在南京市西北,为什么叫东门? 据我所知,六朝时期,这里有个叫白下城的古城。 恐怕钟阜门正好是白下城的东门。 直到洪武11年底,朱元璋才正式改名为钟阜门。 ”。
现在的白下区和当年的白下城无关
白下,这让南京人联想到今天的白下区。
南京市老地名专家陈济民对记者说:“很多人认为白下区的名声和白下城有关,这是错误的! 白下城位于南京狮子山一带,位于南京城西北部,不在现在的白下区管辖范围内。 ”。
据陈济民说,南京很多区县都使用南京的别名。 江宁区、建邺区、白下区……白下区的名字有两种说法。 一个和其他区一样。 只是用了南京“白下”的别名。 另一种说法是,唐代白下区内曾有白下亭。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一首诗中写道:“孩子不来金陵”。 "白下区的名字可能来源于李白诗中的白下亭. "
另外,南京的别名还用于现在的道路名称,如建康路、建邺路、江宁路、白下路等。
考古
墙上居然用了两个朝代的砖
古代城墙遗迹的建造方法与平时所见的南京城墙不同,明朝城墙通常是“横向堆放”,但这个古代城墙遗迹是“横向堆放”的2层“纵向堆放”。 杨国庆介绍说,这面墙上有个美丽的名字叫“玉带墙”,像皇帝的皮带。
记者发现,这座城墙遗址下盘最大,中间看起来很破,呈扭曲状态。 杨国庆指着周边考古专家们搭建的夯土平台,告诉记者:“经过数百年的压迫,古老城墙的遗迹被摧毁了。”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古城墙遗迹中使用的砖竟然不是同一个朝代的,两侧砖之间的年龄相差1000岁左右。 据记者介绍,城墙遗迹分为左右两部分,右侧的城墙使用的砖比较薄,砖的边缘可以看到莲藕的图案,左侧的砖很厚。 “右边的砖是六朝砖,左边的砖是明代砖”
起初,这个考古现场被认为是单纯的明城墙遗迹,但经过几天的挖掘,考古学家发现六朝时代的碎石层出不穷。 “明朝的城墙是朱元璋在600年前建造的,怎么会有1500多年前的六朝砖呢? ”。 然后考古学家发现,挖出的明城墙中,包裹着六朝砖砌的墙,明城墙和夯土墙包裹着这座“六朝墙”,形成了奇怪的“墙中墙”。
遗迹属于明城墙的哪一段呢? 据悉,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狮子山段的明城墙大规模拆除,拆除十几公里。 在拆墙过程中,发现了“不到10米高”的小东门矮墙,建筑方法是“一排两排横堆”的玉带墙。 “解体后,过去不知道那一年的确切地点在哪里,但这次考古发现了一部分玉带壁。 今天,我们在遗迹中也在看。 建筑方法通过照片比对完全一致,是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的城墙遗迹。 ”
历史上的白下城
白下城在南京的西北面,本名白石陂。 白下城选址在东晋时期的白石垒下,建于刘宋时期,南朝齐时再次经过大规模建设。 白下城是六朝建康城的卫城,起着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 公元622年,因白下城,将金陵改名为白下。
标题:“南京狮子山发现1500年前城墙遗址”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4037.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