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人观念精神的十大变化”
本篇文章6145字,读完约15分钟
一、人们的思想观念走出了封闭、僵化的状态,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党的思想路线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轨迹。 30年前,刚刚经历10年惨祸的中国人民,思想处于严重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人民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受到严重束缚。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一切”的方针,坚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思想路线混乱,总之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决定,极大地解放全国人民的思想, 1992年,邓小平南巡演讲又推进了一个思想解放,鲜明地提出了“三个有利”的标准,揭示了“姓资姓社”的迷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 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快速发展观理念,将进一步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对外合作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世界现代文解释的各种先进因素不断被中国人民所接受。 人们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进步、务实,再到开放、科学、创新的历史性飞跃。
二、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多样的变化,科学、民主、文明、生态、公平等新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
一是人们的价值观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 改革以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体上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人类解放为中心的一元化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民摒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样化,市场的便利性和人性的利己性在思想道德行业日益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信仰和精神支柱。 人们认同价值观念多样,期望在社会思想道德行业建立和完善市场趋利性均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科学和文明观念成为普遍共识。 从1979年开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五讲四美三热恋》到《文明、树新风》,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到《百城万家没有假货》,《心连心、指南》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环境保护是改革后在人民心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理念。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意识在人们心中逐渐萌发。 1978年宪法首次规定环境保护,1984年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再次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部。 这些直观地反映了国家对环境事业的持续重视,突出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理念的阶段性深度。 1989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 特别是近年来,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快速发展观等新理念,党的十七大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中国加快了向生态现代化前进的步伐,使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四是追求公平正义成为人们强烈的愿望。 改革以前,由于经济贫困落后,尽管所有制结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城乡差别、地区差异,但总体上经济快速发展水平较低,基尼系数也较小。 改革30年迅速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拉大贫富差距。 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拉大社会贫富差距,也出现了侵占利益集团利用政策空之间垄断和资源财富的现象。 另一方面,在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诚实守信以前道德就受到很大的冲击,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猖獗。 这些因素的存在激发着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正义的愿望和呼声。 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反垄断法、个人所得税法、物权法等相继出台,在顺应民众愿望、缓解改革阵痛的过程中,激发了全社会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公平正义的思想理念,推动了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公平。
三、人们的文化观从泛政治化、排斥否定到抵制西方及外来文化,增强于自信、开放、包容、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空之前
一是处理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 文革期间,在阶级斗争思维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思想的主流,被归类为牵强附会的儒家斗争,以“法先王和法后王”为基准,划分文化进步与落后、先进与没落,经过“破四旧”、孔孟之路等运动,成为中华以前传下来的文化的诸多精 改革后,人们独立思想的能力逐渐解放,民众文化的重新审视功能逐渐恢复,文化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人们对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五千年前传入的文化因子深入现代华夏子孙的血液中,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包括各种优秀以前传入的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和深厚渊源,以前传入的文化更是受到社会的重视 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集聚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等新文化价值观,迅速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从前流传下来的思想文化、艺术文化以及各种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进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承保护和开发时期。 孔子学院在世界许多国家兴起并作为标志,中华历来文化自信走向世界。
二是处理西方文化。 的文化是多样的,文化交流、交战、交流是不同文化关系的正常状态。 文化大革命是“破”代“立”,从我国传来的文化被视为封建文化,外国文化被视为“资修”文化,从而产生了文化的封锁状态。 改革以后,人们在开放的包容中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先进因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绝对劣势状态逐渐扭曲,中国文化的自信、影响大大增强,文化也更加开放,在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交流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文化影响较大,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四、人们的基本追求是从求生存、求温饱到求快速发展、求富裕
30年来,人民社会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从“生存型”向“快速发展型”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以年均超过10%的经济增长率迅速发展,相对于30年前后的一些数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农业部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来自集体的收入仅为74.67元,其中2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 据相关资料统计,1977年,宜宾地区劳动者平均月薪38元,无其他收入。 人们最突出的一点是,无法摆脱“饥饿”,另一点是购物“困难”。
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67.7%,处于绝对贫困阶段的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只能维持温饱。 全国贫困人口达到2亿5千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 贫困和饥饿在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农村生活的人口心中难以摆脱阴影。 到2006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5.8%和4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00万人以上。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9元,而2007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8700元左右,除去价格因素,增长了16倍。 就四川而言,1978年(含现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184.61亿元,2007年四川、重庆两地达到14617.12亿元。 除去价格因素,增加25倍。 1978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62元,2007年达到12893元,剔除价格因素,增长15倍。
这些数据最简洁,最雄辩地反映了中国从生存型社会向快速发展型社会的巨大转变。 30年来,中国基本上进入了处理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人们的日常活动第一是为了摆脱饥饿而求生存、追求快速发展而奔向富裕。 迅速发展成为时代最鲜明的主题。 建设、谋快速发展、求进步已成为人们思想和工作的第一个方面。
五、个性追求被社会广泛认同,人们求善、求美、求乐的人性诉求得以释放。
改革以前,由于政治斗争和思想束缚,一点点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宣传爱情的愿望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的毒草、小资情调和腐朽没落的生活习性,严重扼杀了人性中求美、求乐精神的追求。
服装的变化。 改革以前,人们很单调,每个街道年龄段都有“中山装”和“解放绿”,除了大城市,很少有女孩穿裙子。 改革开放后,人性约束减弱,人们追求爱、向往爱、表达爱的歌曲很流行。 在服饰上,爱美的窗口被打开,追求美的本性回归,物质生活的丰富为人们服装的变化提供了基础,西服、连衣裙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 人们的服装逐渐多姿多彩,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时装如春潮一般涌现,各类时装表演、选美比赛开始出现,逐渐被大众接受,人们的个性追求被全社会的许多人所认同。 而且,随着中国融入世界,文化包容的思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外来事物、新鲜事物的态度,对个性的追求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包容,宣传个性成为了新的时代潮流。
六、人们的爱情、婚姻、生育观念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妇女地位大幅提高,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赡养孩子的困难降低,人们的爱情、婚姻、生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0年来,中国先后两次修改婚姻法,颁布《婚姻登记条例》,实行计划生育,对恋爱结婚生育观念的进步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社会逐渐承认婚姻分裂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离婚自由被舆论和道德所接受,更自我、更开放、更张扬的婚姻伦理观更影响整个社会。 青春期卫生和生育知识在相应人群中以适当的方式普及。 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真正成为现实,恋爱和感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见话题,成为文艺作品基本要素和社会生活中的美丽风景,未婚同居、单亲家庭等新的社会伦理现象,也受到社会舆论的包容和接受。
七、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从初步萌芽到高度迅速发展
在民主意识方面,邓小平曾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东西,在封建专制以前流传得比较多,但在民主法制以前却很少流传。” 经历10年浩劫后,我国的民主空气严重不足,人们基本失去了独立思想能力和言论自由,人们的民主意识也非常淡薄,民主制度建设也严重倒退。 30多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民主是社会进步的特征、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 特别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党和国家对民主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党内外民主制度建设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成熟。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民主意识迅速增强,保障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监督、主张民主需求的意识越来越强,人们积极获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民主方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全方位。
随着现代通信、新闻、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了解新闻、表达舆论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途径,人们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和平台广泛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参与民主决策, 主张民主权利,推进民主体制将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时代特征。
在人权意识上。 改革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强调公民对党和国家的绝对服从,公民是巨大的国家机器的零件,曾被形象为“螺丝”。 公民作为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将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代替。 改革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公民的人权意识觉醒,越来越受到重视。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人身权利和财产权等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划定了边界。 随着《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更加合理地制约了国家权力,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障。 2007年3月《物权法》的颁布,进一步确定了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为公民在人格和精神上独立于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钉子户”现象,是公民权意识不断增强的鲜明表现。
八、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标准
文革”期间,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大小运动不断,运动取代法制的现象十分严重。 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受到严重践踏,各种政治运动、降低牛舍、开办学习班的方法,难以保障人民群众乃至一些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人身基本权利,刚建立的法制体制到了崩溃的边缘,使人们更加淡漠的法律意识。 改革开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要求,提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指导方针,中国进入法制恢复、重建期。 1980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下,全民学法、理解法、法律、用法的全国性法律普及运动迅速展开,从中央到地方,逐步成立了政法委和法律普及指导小组。 通过执行一般的法律计划,人们的法律意识大大提高了。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法的转变,这成为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新里程碑。
改革30年,每年诞生许多法律法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法律规范对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几乎所有法律的修改和新法的制定,都会给相关行业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现象。 随着我国向现代化法制国家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人们的行为标准从按政策办事、按指导要求办事、按经验习俗和道德约束办事彻底转变为依法办事。
九、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
回顾新中国建设史,可以看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艰难曲折的,曾经如潮水般汹涌,也曾有过一波三折。 3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消除了长期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贫困和饥饿的阴影,处理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跃居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人们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更多的利益,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美好快速的发展前景。 只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富裕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种观念逐渐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
改革开放,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排除各种思想干扰,回答科学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等根本问题,把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实现更大快速发展的诉求密切联系起来,成为中国的
近年来,中央相继提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快速发展观等新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实践方法纳入全国人民追求科学快速发展、追求幸福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列,焕发出社会主义中国的活力
十、中华民族的自信、自豪、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影响不断提高。 举办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二十九届奥运会等标志性事物,不断激发中华民族自暴自弃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信心。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行业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家区域化的激烈竞争中,中华民族的集聚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界人士提出了和平快速发展、和平崛起的构想和构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广大中华儿女奋斗目标和强大精神的支柱。
30年来,中国经受了“八九风波”、亚洲金融危机、洪灾、雪灾、“非典”、拉萨“3.14”事件的严峻考验,特别是5.12四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和重建工作,展现出了政府与公民社会互动的巨大力量,一方困难、八方支援巨大。
标题:“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人观念精神的十大变化”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4533.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