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信息网立足西安,纵览世界,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的网民提供西安本地发生的大小事,是您了解西安最好的窗口,我们为您提供西安最新新闻信息,包括有陕西西安新闻,今日西安新闻,今天西安新闻,西安热点新闻,西安资讯等信息。

主页 > 西安新闻 > “地产大腕遭遇天价索赔 潘石屹亿元官司陷胶着”

“地产大腕遭遇天价索赔 潘石屹亿元官司陷胶着”

来源:西安新闻网作者:欧陆生更新时间:2021-04-18 02:18:45阅读:

本篇文章2736字,读完约7分钟

高院频催开庭、和解难达一致--潘石屹亿元官司陷入胶着

“这两周可能会有消息。”原告王晓滨代理两周前兴奋地告诉记者,“双方已经多次会面谈判,法院也在敦促开庭,如果经过协商达成庭外和解,双方应该都会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但是,在记者发报之前,双方依然无法达成一致,这个目标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诉讼再次陷入胶着状态。 件重生 房地产巨头遭遇天价索赔 2004年8月2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诉股东代表诉讼案,即北京红石实业有限责任企业(以下简称红石企业)小股东汪钢、谢光学、姚军诉北京建外So 巨大的诉讼标的和近50万元的诉讼费用,让这场诉讼无法被潘石屹本人再次视为“作秀”。 更意想不到的是,将潘石屹推上被告席的,是潘石屹常说“将一个烤地瓜分成两半吃”的老兄弟。 三人分别是汪钢,现任美国红石企业总裁。 谢光学,现任北京建华时代房地产有限企业总经济师。 姚军,现任北京建华时代房地产有限企业副总经理。 根据soho现代城和建外soho成诉焦点 王晓滨,红石企业成立于1995年,潘石屹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拥有企业85%的股份,3名原告分别拥有企业2.5%的股份,且 这次诉讼索赔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项目上。 一个是红石企业开发的“soho现代城”。 1995年12月28日,红石企业与其他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北京中鸿天房地产有限企业,其中红石出资300万美元,占注册资金总额的20%。 1998年至2001年,中鸿发行《soho现代城》,3名原告曾按出资比例在该项目中获得红利。 2001年,姚军、谢光学离开红石企业。 2004年5月18日,姚军等委托律师向工商局咨询后发现,红石企业不再是中鸿天的股东,其所有权全部转移至soho中国名下。 另一个是soho中国开发的“建外soho”。 2000年5月18日,红石企业与北京第一机床厂签署开发协议,约定红石企业开发第一机床厂项目,即建外soho项目。 2002年3月12日,潘石屹未召开股东会、董事会,与第一机床厂、红石建外签署了《北京第一机床厂项目开发补充协议》。 在该协议中,潘石屹将红石企业在建外soho项目中无偿转让100%权益给红石建外,初步估计,建外soho项目税后利润约18亿元,红石企业亏损15亿元以上。 /h/]隐瞒的事情很多 拖拽簿公堂 8月法院正式受理此案已经过去3个多月,但双方没有达成和解。 “目前,法院正在敦促我们开庭,但双方希望以庭外和解的方式予以应对。 ”。 王晓滨律师陈述了法院不能开庭的理由。 “潘石屹先生的态度至今仍很积极,”王晓滨说。 据知情者介绍,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潘石屹曾多次主动联系原告方,提出谈判。 据他分析,历来重视塑造和维护自己形象的潘石屹将尽可能避免在法庭上与老兄弟算账。 这位知情者还举例说明了去年引起轩然大波的“坚石卷谦事件”。 坚石事件与潘石屹的联系是,截至去年6月11日,潘石屹的弟弟潘石坚担任了坚石企业法人代表。 坚石事件爆发后,潘石屹曾在潘石坚和律师的陪同下向媒体透露,坚石企业和潘氏兄弟没有法律关系。 但是,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日前,潘石屹从其个人账户中自愿拿出1000万元作为理赔金,成为坚石事件的善后。 原告方面延长出庭时间的理由,据姚军称是举证方面的困难。 “应该说我们掌握了两个项目的事实,这是潘石屹不可否认的。 但举证困难的是,我们无法查阅企业账目。 ”。 姚军表示,由于看不到企业的原始账簿和证书,原告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至此,我们将知情权从最初的诉讼中剥离出来,单独向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查阅赤石企业的全部账目,法院目前也接受了我们的要求。 ” 一位知情者表示,不久前,soho中国企业在内部发表文件,声称红石企业被取消,所有红石企业相关文件的规定等相应失效。 原告方对此表示:“红石企业仍是在工商局注册的合法企业,从未取消。” 和解障碍 原被告双方能否抱着赔偿金额底线 实现庭外和解,问题的关键在于赔偿金额。 虽然几次谈判失败,但显然双方赔偿额的底线还有很大差距。 “潘石屹最初向原告三方提出了相当于原始投资20倍的回报,但这不是什么倍的问题,作为股东,我们认为要夺回自己的东西。 ”。 王晓滨表示,根据我们的计算,潘石屹对红石企业利润的侵犯应该是十几亿的规模。 但是那样的话,我们的诉讼费用也将是天文数字。 因此,最后在与高院协商后,我们提出了1.005亿元的赔偿请求。 ”。 业内人士解体,超过1亿的赔偿请求可能只是个价格。 原告做出一定的让步。 “我们不是讲价,我们只是要求遵循公平的大致情况。 ”。 原告谢光没有说和解的底细,但关于1亿日元以上的请求额,他说:“如果和解成立,最终的赔偿额可能与我们现在提出的金额有很大不同。” 原告王晓滨律师也表示:“和解尚未达成,金额问题仍是敏感问题。 但是,讲真话的时候大家都会让步” 但是,在记者发布消息的时候,潘石屹还没有回应记者对这件事的采访要求。 记者手记 房企管理从“梁山模式”走向专业化 在“房地产江湖”中,不仅开发商们在进行明争暗斗,房地产公司内部也同样暗潮涌动,房地产界的“大哥大”冯大。 房地产内部管理中充斥着很多“江湖”“就像以前耍猴卖艺一样,我先敲锣,然后张欣耍猴,我拿帽子收费。 ”。 潘石屹的这个有名的比喻多少有点“江湖”的味道。 北京的房地产公司多如牛毛、良莠不齐,其中大部分是民营公司。 再次引用冯仑的说法,这些民营公司的组织、管理使用的是“梁山模式”。 首先,老板是“老板”。 作为房地产公司的经营者,业主有绝对的决定权和经营权。 无论拥有多大的土地,小工程施工,上司无论事情大小,都要插嘴。 留给其他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似乎是根据上司的喜好执行上司的命令。 其次,内部分工不确定,人事、财务制度不透明。 这是民营公司的通病和软肋。 不敢给员工授信,多家房地产公司内部分工混乱,权责不明确。 创业初期,公司无视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标准,企业经营状况不透明,这也是多家房地产公司上市的最大障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都是这样。 至少冯仑多次公开万科的管理模式,强调房地产公司领导应该从“江湖哥”成为战术管理者。 据北京万科公司有限企业副总经理周昆介绍,万科是现代型治理结构的治理企业。 在内部管理上,万科遵循开放严格的大体流程,实现了规范化、专业化、透明化。 并且重视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敢于授权,有确定的考核制度,所有人事工作都在努力透明、规范化。 周昆说,一家公司要想长时间快速发展,其“根”在于公司文化。 “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文化就是人如何相处、如何共同努力的学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最高领导人持有怎样的战术眼光。”

标题:“地产大腕遭遇天价索赔 潘石屹亿元官司陷胶着”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4621.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西安新闻网网站介绍

西安新闻网作为让世界了解西安的一个重要窗口,利用网络手段综合性、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西安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的权威性新闻、信息,引导西安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在第一时间向全球网民提供权威和真实的西安地区的实事资讯,民事资讯,旅游资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