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景德镇瓷器的外销”
本篇文章2493字,读完约6分钟
福建平潭碗礁1号沉船出水景德镇康熙青花瓷
清顺治7年( 1651年),清政府控制了广州。 政局不稳,特别是郑氏集团控制厦门、金门和台湾,因此以此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禁海和迁海政策,官方对外贸易基本停滞。 但清代前期,国外对中国瓷器的诉求仍然很大,占领台湾的郑氏集团和统治广东的平南王分别控制着通关、粤海沿岸的贸易,通过“走私”的方法与外国人通商,平南王垄断对日贸易,每年出国商船1000艘以上。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次年成立江、浙、闽粤四海关,负责外贸事务,欧洲商人纷纷涌向广州。 干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政府规定外国商人只能在广州通商,这一局面持续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海禁开放后,清政府在漳州设立海关,月港衰退。 雍正六年( 1728年)海关从漳州搬到厦门,厦门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外贸集散地。 2005年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屿头乡北侧碗礁海域发现常规清康熙时代沉船被盗掘,景德镇青花、五彩瓷17000多件被清理,这些瓷也是东南亚、非洲、欧洲各国博物馆常见的器种,是沉船出水中国景德镇的瓷 此外,当时的广州也是景德镇瓷器出口的重要港口,以广州港为出口地的景德镇瓷器,利用赣江和北江水道运输,先从景德镇运输,经昌江、鄱阳湖、赣江,经南昌、樟树、吉安、赣州等地,大有来头 瓷器在大余改为陆运,越过梅岭到达广东北部南雄,在南雄再次上船,经由北江水运到佛山、广州。 清代,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通过几条国际航线将中国瓷器输送到欧亚各地,形成了中国瓷器外贸以澳门为中心向世界扩散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循环网。 1990年至1992年,越南头顿省沿海发掘的康熙年间中国沉船、出水景德镇瓷器6万件(套) 1998年至1999年,在越南金瓯省沿海发掘的雍正年间,中国沉船,中国景德镇瓷器约5万件。 干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政府因英国商人“洪仁辉事件”再次关闭报关、浙江、江海关,只允许在广州一口岸通商,英国、法国分别于1685年、1698年在广州设立商馆。 此后,荷兰、丹麦、瑞典等国也于雍正年间在广州设立商馆,经营瓷器、丝织品、茶叶等中国商品。
景德镇康熙外销青花筒形盖罐,福建平潭碗礁1号沉船出水
这是清代景德镇瓷器出口欧洲的鼎盛时期,也是景德镇瓷器制造业达到高峰的时代,不仅是技术水平和器物造型空前的绝后,出口也采用了较为灵活的运营方式,成为了欧洲进口中国瓷器的主流,器物的尺寸, 为了给景德镇制造符合自己要求的器物,欧洲商人经常提供彩色画稿和模型,模型有陶瓷、玻璃器皿、银器、锡器和木器等。 有时在景德镇烧素瓷胎运到广州后上色,也就是所谓的广彩,或者运到欧洲后上色。 也就是说,根据欧洲市场的诉求设计、制作。 欧洲的一些出口瓷器,如带柄杯、易拉罐、碗类容器、船形或头盔形调味瓶、咖啡壶和啤酒杯、按欧洲型号制作的鹅、鸭、鱼等动物形器皿等,都是国内罕见的形状 每个欧洲博物馆都有大量清代景德镇瓷器被发现,清代外卖瓷器中康熙时期器形最丰富,常见的棒饼干、凤尾瓶、锥把瓶、方瓶、梅瓶、葫芦瓶、将军罐、莲子罐、平盖罐、滚筒式狮子钮 许多器形基于中国以前传下来的样式,加上西方迷恋的元素,塑造出具有新意的形状,如将军罐、瓶、莲子罐等器形明显高于以前传下来的样式。 瓶口有多种变化,有渣斗式口、杯口。 另外,加入双耳的、双耳杯、双耳盖杯、双耳盖缸、双耳盖碗两柄的有两柄瓶盖瓶。 也有装饰器皿、改造的,或将瓶、樽等改为水器、灯具,或在口、流、柄等部位装饰金属的两柄、盖、链等的。 拥有完整欧式器物造型的有杯子、浴缸、剃须盘、执壶、单柄壶、双口瓶等。 乳杯有大小几种,出现于明代晚期,清朝更为流行,有直筒式、直筒束腰式,部分单侧口部有流,多带有把手。 另一个高脚柄杯子,有的口曲线会发生变化,有的托盘就像今天盛西洋餐具汁的器皿。 汤碗也是欧洲人痴迷的餐具,样式众多,有椭圆形、长方偃角形、六角形、花瓣形、菊瓣形多种多样,大多设有盖子。 壶的形状像锥形,下宽上窄,顶部有盖,很独特。
17世纪以来,欧洲各国通过它们的东印度企业与中国进行贸易,进口西方市场的商品,如茶、丝、瓷,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的向往。 这种产生于远方充满魅力的中国的幻想,迅速在所有艺术行业发展成了对中国事物的热潮。 18世纪,这种“中国风”的狂热达到了顶峰,对遥远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始制作出口用的瓷器。 这些瓷器的特色之一是,其型制配合西方人的诉求,其纹样来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景物,或者融入了欧洲人品尝的“中国瓷器”纹样。 这种瓷器品种丰富,个性鲜明,但数量不大。 当时,“陶瓷订单”的运营流程通常是,欧洲商人每年8、9月抵达广州后,将物品模型、画稿与定金一起交给中国十三行的采购,通过采购将订单送到景德镇,第二年,从采购处取回上个贸易季的陶瓷 “点烧烤”由于价格昂贵,资金长、手续多、繁杂,商业风险大,不可能成为当时外卖瓷器的主流产品。 大部分“点烧烤食品”是作为个人交易使用的,被商人和船员们作为纪念品和礼物使用。 “瓷器”装饰主题的素材有西洋人物、肖像画、花卉、城市港口、田园风景、贵族生活、希腊罗马神话、历史传说、圣经故事、德国式纹样、家族的徽章,也有欧洲设计师特别设计的样式。 明代是“纹章瓷”的萌芽,明末清初达到高潮,清代“纹章瓷”定制数量达到高峰,据文献报道,18世纪中国销往欧洲市场的各类纹章瓷约60万件,其中1722年销往英国40 据瑞典学者统计,曾有300多个欧洲家族向中国订制过纹章瓷器。 到19世纪,大部分欧洲国家设立的瓷器工厂成功烧制出适合本国市场的硬质日用瓷器,对中国瓷器的诉求迅速下降。 长期生活在澳门的瑞典神父龙思泰( 1759—1835岁)说:“这种货物目前出口很少。 东方产品最初绕过好望角运往欧洲时,中国瓷器价格昂贵,船运由此获得巨额利润。 但是,其制造方法已经明确,欧洲各国开始制造,很快就开始与中国瓷器竞争。 欧洲瓷器还进入国际市场,在美国、中东、北非有欧洲瓷器出售。
标题:“清代景德镇瓷器的外销”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5585.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