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纽约与新泽西,美国大城市的衰落与重生
本篇文章4283字,读完约11分钟
特约书张赛男本报记者王海平上海报道
纽约的郊区化发生在特定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但当时人们对服务业的诉求还不那么大,认为不一定要住在市中心。 而且即使美国汽车普及,住得很远,在市中心上班也是现实的。
纽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易帆住在与纽约隔河相对的新泽西州,每天只要过哈德逊河,大约30分钟就能到达学校。
易帆告诉21世纪的经济新闻记者,看起来每天往返两个州,实际上去纽约市中心很方便。 她的很多朋友和她一样在纽约学习工作,住在新泽西。
“我认识的大部分美国人不住在纽约中心不是因为不能住,而是因为结婚后周边郊外的生活环境更好,有助于带孩子。 纽约市的居住环境很旧,在第五大街这样的地方买townhouse (联排别墅)的钱,在郊外可以买更大、更新的房子。 ”。 易帆说。
这些美国朋友的选择折射出纽约每天强调的“大都市病”。
纽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比其他城市更早遇到了人口膨胀、交通堵塞、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问题。 更关心生活质量的纽约人会去周边地区寻求更好的居住环境。
各种各样的因素聚集在纽约
位于纽约州东南部,是美国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优越的地理区域带来了纽约的第一个迅速发展。 它拥有世界天然深水港之一的纽约港,依靠海洋贸易,18、19世纪,纽约和沿岸的费城、波士顿等迅速发展成美国发达城市,为之后的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后期,美国迅速工业化,纽约成为全美最大的工业基地。 20世纪30年代期间,纽约经济得到了空前的迅速发展,高楼林立,电车和汽车开始普及。 郊区人口、工厂、公司纷纷聚集在纽约,城市规模迅速膨胀,纽约城市化进程加快。
160年代,160多个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总部设在纽约。 到了80年代,纽约由于经济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
其间,联邦储备系统在纽约设立了总部,奠定了纽约作为全美金融中心的地位。 1946年,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提高了纽约国际政治中心的地位。 这些都是资源、人口、公司等进一步聚集在纽约。 更多的金融机构设在这里,纽约成为继伦敦之后世界上第二大全球金融中心。
之后,纽约超越伦敦跃居国际金融中心第一位,以曼哈顿地区下城华尔街为龙头,纽约深刻影响着世界金融结构的变化。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gdp排名,年纽约gdp为9006.8亿美元,总量仅在东京之后,但人口远远少于东京,因此人均gdp在东京之上。 根据年的数据,纽约的人均gdp为5.7万美元,东京为3.7万美元,北京、上海的gdp为1.5万美元左右。
此外,纽约的人口也急剧增加。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年纽约市人口达到855万人,几乎相当于全美排名第二的洛杉矶、排名第三的芝加哥、排名第五的费城这三个城市的生活人口总和。
纽约的郊游运动
对于纽约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美国留学生魏依依本来就期待着。 但是,当她来到纽约广场时,看到街上堆积的大黑色塑料袋、来往的人们、旧基础设施,魏依依和纽约想象的不同,简直是“肮脏”。
魏依依的心情是纽约“大都市病”的缩影。 在纽约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中心的情况下,由于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纽约中心城区积累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如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早期人口的迅速集聚带来了中心城区犯罪率的上升。
由于无法忍受市中心恶劣的环境,纽约的富裕阶层最先“逃离”市中心,前往郊外。 一位美国房地产商说,迄今为止美国的高收入者为了有美丽的住所,喜欢在郊外买房子花数倍的钱。 因此,纽约说“穷人住在市区,富人住在郊外”。
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的徐刚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将使美国进入第二阶段,可以说是大城市化阶段。” 起初,区域化现象在增加。 ”。
1920年-1945年被认为是美国郊区化的开始。 1920年,纽约城市生活人口激增到619万人左右,比建设初期的337万人增加了近一倍。 到20世纪50年代末,纽约人口增长开始放缓,到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人口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达到了郊区化的高潮。
一位学者说,郊区化主要包括三个移动过程:一是人口的移动,主要是城市中心地区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的。 二是商业转移,人口转移使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商业服务部门转移三是工业转移,第一个原因是市中心以外土地价格低,税收差异等因素使公司转移到郊区。
在这期间,不仅富人从市中心撤退,一点加工工业也受不了纽约的房租和劳动力价格,陆续从纽约撤退,向中西部和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财富杂志上刊登的美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1965年有128家总部派驻纽约,1975年下降到90家,1988年只剩下48家。
区域化不是城市化的相反而是城市化的一种形态,是把郊外变成市区多种功能的城市化地区的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陆铭对21世纪经济新闻记者说,纽约的郊区化发生在特定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当时人们对服务业的诉求还不那么大,不一定住在市中心。 而且即使美国汽车普及,住得很远,在市中心上班也是现实的。
在纽约郊区化的过程中,汽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以上或在美国学习,从事的朋友告诉21世纪的经济报道记者说“美国的公共交通真的不方便”。
“公共汽车等一次航班需要40分钟。 纽约市中心的地铁年代久远,所以又旧又旧。 美国没有车,好像没有脚。 ”。 魏依依说。
年,美国千辆汽车的拥有台数达到了797辆,中国达到了128辆。 美国福特、通用电气等世界汽车企业的巨头为美国的郊区化提供了基础。
纽约都市圈
“从20世纪50年代左右开始,美国城市学者和规划师意识到,当时正在进行的不仅仅是郊区化,而是新城市的迅速发展阶段。 其第一个特点是城市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口和产业在区域规模上重组,以核心城市为中枢,开始形成多中心、功能联系密切的大城市地区。 ”。 徐刚说
纽约的大都市圈是“一马当先”,1929年完成了最初的计划。 横跨纽约、新泽西和康涅狄格三个州的纽约大都市圈。
徐刚说:“纽约大城市计划之所以得到三个州的支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公司家、各种民间组织认识到以地区、合作、协调为目标的远景计划,使大家受益,是双赢的合作。
根据国家新闻中心经济预测部张晓兰的研究,纽约大城市计划的提出是来自“大纽约市”的构想。 首先是计划纽约及其周边地区,加快城市地区的“再中心化”。 目的是加强水陆建设,沿着主要交通枢纽“郊区化”配置工业等,使居民扩散转移到周边地区,为市中心留出越来越多的空之间。
但是,随着汽车的普及,都市圈成为“面向道路建设”,低密度扩展的郊外扩展到纽约都市圈,形成了“扩展城市”的局面。 因此,1968年纽约区域规划协会比较了纽约都市圈的现状进行了第二次计划,强调了纽约都市圈的“重新集聚”、旧都市街的复兴、都市圈交通网络的重建。
随着纽约大城市的逐步规划,纽约都市圈也受到改革创新,包括纽约-新泽西州、华盛顿、费城、波士顿及其下的郡四个大城市群。 广阔的腹地为纽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之间。
吉林大学唐艺彬博士发表的论文表明,纽约都市圈完善的城市系统酷似“金字塔”结构,塔顶是纽约,二楼是费城、波士顿、华盛顿等次中心城市,底部是周边县域的中小城市。
纽约都市圈形成了典型的多核都市圈,也被称为“圈”,各城市承担着其中的一部分功能。 在多极型都市圈,中心都市之间形成密切的经济联系,交通系统呈现出互联网化的布局,由高速公路、铁路、高速捷运连接。
这种类型的都市圈,各中心城市的经济力量均衡,通过经济辐射和吸引形成一体化的生产和流通经济互联网,提高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
徐刚说,这样的多中心互联网型城市群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大城市的特征,另一方面包括规模利益和规模外效应,可以避免发生以前流传的单中心大城市引起的“大都市病”。
市场推进的城市分工
在这样的多核都市圈,人们如何选择呢? 帆的选择可能是答案。
易帆告诉21世纪的经济报道记者,学校在曼哈顿的下城,但住在新泽西的纽波特比纽约曼哈顿的某个地方近一点。 新泽西州和纽约隔着河,用桥相连,去学校过河就到了。 易帆在采访中反复说:“住在新泽西州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我现在住的地方是带独立卫浴的主卧,同样的价格在曼哈顿不行。 住在新泽西的性价比更高。 纽约市中心的房价有点高,对周边郊外也不太贵,但同样的价格,居住面积、环境、设施差,纽约市中心的基础设施和住宅很旧。 而且,因为很多商业业者和游客的往来比周边城市拥挤得多。 ”。 易帆说。
易帆还说新泽西住着很多在市里活动的人。 她现在住的地方是曼哈顿下城动工的人新盖的住宅区,很多是高端公寓。 新泽西更深的是以前流传下来的美国家庭住宅,她有一点孩子,有车的中年朋友住在那里。
“更重要的是,美国根据居住地的税率计入个人所得税,新泽西的税率比纽约市低得多,对工作人员来说当然住在新泽西更经济。 ”。 易帆告诉了21世纪的经济报道记者。
帆的选择反映了背后市场经济的逻辑。 张晓兰指出,纽约都市圈主要依赖市场因素,通过城市自身的迅速发展,自发形成具有一定分工体系的都市圈。 这一快速发展路径遵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规律,同时很少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研究中心的宁越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说,纽约是经济中心,实际上不太起作用,没有特别建设过卫星城市,工业疏离是按照市场经济进行的。
眼球回到国内,徐刚认为处理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需要从人口和城市功能的空之间的组织着手,多中心互联网型城市群是中国可以参考的选择。 像京津冀和长三角这样城市生活的人口密集区可以大大推进这种模式。 因此,建设雄安新区是个好措施。
徐刚说,雄安新区的计划需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复印件。 一是雄安的定位、规划和建设,应该从北京大都市地区和京津唐城市群长期快速发展和分工合作的角度进行。 二是建设雄安,可能不能完全处理北京的城市问题。 将来应该考虑建设类似第二、第三雄安的新中心的可能性。 三项总体调整。 包括功能、空之间、时间等多维调整。 例如,雄安和北京之间的交通方法和容量设计必须与雄安的主体功能一致。
徐刚说:“如果雄安将来提供的职位能吸引现在在北京的人口,而且在雄安就业的人口主体部分能高兴地住在雄安,建设雄安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可以说是达成了。”
(应回答者的要求,其中易帆、魏依依是假名。 )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 shinyzsn@163,libo@21jingji )
标题:【财讯】纽约与新泽西,美国大城市的衰落与重生
地址:http://www.aq6w.com/xaxw/12091.html
免责声明: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